近日,“大叔被怀疑偷拍自证清白后仍被曝光”事件持续发酵,针对该事件的讨论越发激烈,热度持续攀升。6月11日,该女子公开道歉,获得被曝光大叔和家人的原谅;12日,该女子就读的四川大学最新回应称,已密切联系属地警方及当事学生了解核实情况,将按程序依规依纪处理。
回顾这一事件,涉事女子在确认对方并无偷拍之举的情况下,试图歪曲事情真相,煽动公众情绪,利用网络小作文让对方“社死”。在小作文中,她给对方贴上“猥琐男”的标签,还给自己树立了维权者的形象,甚至曝光了对方的影像资料,可网友并没有被这些“小伎俩”欺骗,该女子很快成为舆论的焦点,被斥责为“莫须有式维权”,并涉嫌构成对他人的人格侮辱,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近些年,遇上利益冲突和摩擦时,一些人习惯在社交媒体上予以曝光,在操纵舆论中“占得先机”,甚至指挥部分不明真相的网友加入“网暴阵营”。从拥有千万粉丝的网红“小慧君”虚构老板性骚扰,到此次事件中的女子企图通过歪曲事实给他人“泼脏水”,网络小作文已经成为一种“套路化”的手段。
不可否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条畅通的发声渠道,增强了网络发声的“响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比如,前段时间的“国泰航空歧视事件”,正是在网友小作文的曝光下,推动事件往正向发展;再比如,前几日,江西高校“鼠头鸭脖”事件,也是在网友小作文的监督下,推动有关机关持续调查。
然而,由于“低成本”“低门槛”和“轻责任”,网络小作文很容易陷入“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局面,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杀伤力”。一方面,部分网络小作文并无确凿证据,仅仅基于偏见和情绪给他人“定罪”,在公众汹涌的情绪面前,被曝光者任何的“自证清白”都显得苍白无力。有人用“逆火效应”一词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过程:当错误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们原本的看法相悖,更正行为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
另一方面,网络小作文往往出自于个人经验,难免会受到主观情绪方面的影响。在舆论场上,部分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观点出挑的小作文,往往能引爆公众的情绪,因此有一些不怀好意者把网络小作文当作攻击他人,甚至网暴他人的工具。殊不知,这样的行为表面上满足了自己“一时的私欲”,实则浪费了社交公共空间资源,消解了公众的信任,让“网络小作文”被贴上了“污名化”的标签。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网络小作文出现反转的情况增多,公众的不满情绪也在一起起事件中不断积攒,一旦反转,曝光者也会迅速遭到“反噬”。就像这次事件中的女研究生,她最终遭到了猛烈的人肉搜索,连家庭住址、家人电话等私密信息也被公之于众。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小作文不会消失,无论是网络小白,还是有一定网络影响力的博主,都不该把小作文变成混淆视听、颠倒黑白的工具,每个人都要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刘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