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络视频反映江西一考生迟到37分钟仍能进入考场。对此,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发布情况通报回应称,8日上午,考生涂某某因受暴雨影响受困高架,9时22分,该考生跑步到达考点门口并紧急求助。根据《江西省2023年普通高考考务工作实施细则》“自然灾害及非人为因素影响考试”的有关精神,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同意该考生进入考场考试。9时37分,该考生进场考试,考点为该考生启用了备用考场单独考试。
考生迟到37分钟后进入考场,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因为根据江西省高考考场规则,开考15分钟后(有听力考试的外语科目14∶45开始禁止考生进入考场)禁止考生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但上述通报打消了人们的顾虑。试想一下,考生因受暴雨影响没能按时进入考场,必定焦急难安,若因恶劣天气耽误了多年备考的辛苦付出,注定让人遗憾。该事件中,有关部门快速响应、迅速判断,从考生求助到进入考场只用了15分钟,并启用了备用考场单独考试,既严格遵守了高考相关规定,又尽可能为考生争取了考试时间,还没有影响其他考生,这个令人欣慰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当地教育部门高效、灵活、人性化的办事思路,和对考生的体恤与关怀。
而这也正是每年高考前夕,有关部门周密排布的意义所在。高考看似是教育的事,实则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教育部门保障试卷安全、安排考场和监考工作,到交管部门勘查考场周边道路、提供交通帮助,公安部门随时准备为考生提供身份证补办、准考证找回等服务,再到住建部门监督考点附近建筑施工噪音污染……正因各部门提前规划,才有了安静的考试环境,畅通的道路交通,才营造出“高考友好”的社会氛围。
此事也给其他地方在今后处理高考突发情况时提供了一种借鉴,各部门唯有未雨绸缪,针对各类情况备好预案,才能保障每一位考生“应考尽考”。而当跳出高考的范畴,放眼城市治理,各地各部门是不是也能学习这种细致与高效?面对问题有据可依、及时响应、灵活应对,这种办事思路不是高考专属,而应成为所有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寻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