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交媒体出现并多元化发展,人们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社交。人们既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维系现有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建构新的社交联系。除了即时通信的作用,社交媒体的消遣娱乐功能也受到人们欢迎。从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全球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增加了1.37亿,2023年,全球社交媒体用户估计将达到48.9亿。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很多人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社交越来越多,内心却越来越孤独。目前,社交媒体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已经是心理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一些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根据社交心理学家Jean Twenge研究的数据表明,在美国,“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相对较多时间的年轻人,比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相对较少时间的年轻人更沮丧和焦虑。”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媒体会增加抑郁和孤独的心情。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有可能会造成更高程度的社会孤独感。
为什么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反而越来越孤独?笔者认为,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社交媒体的虚拟性质使得人们在网络上的社交往往缺乏真实性和亲密度。各种社交平台通过现代的计算机手段,将“线下”的社交活动延伸到“线上”,将“线上”社交假想为社区间的人际交流。例如,我们将日常生活碎片展示在微信朋友圈中,通过使用抖音、微博等软件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虽然目前的社交媒体已经具备提供社交与娱乐功能的能力,但真实社交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真实的社交能够让身体产生积极的反应,降低人的压力,让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并维持对周围世界的归属感。人们在虚拟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控制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但是却很难真正展现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失去了面对面交往的真实感与亲密感,难以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情感联结,进而影响我们的孤独感。
第二,社交的本质是内心的连接,而不是陶醉于众生喧哗的表面热闹。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们正在放弃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倾向于整天注视手机屏幕,社交媒体的发展逐渐成熟,展现了一番热闹景象。但是,文本和图片的交流是非常表面化的交流形式。例如在微信朋友圈中,人们更容易通过表面的点赞和评论来与他人互动,但却缺失了真实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而忽略内心交流,这种表面化的交流方式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质量下降,失去与真实生活中的朋友建立联系的机会,增加孤独感和社交孤立感。社交平台中热闹的假象,让内心走向无尽的空虚和孤独。“陶醉于众生喧哗的表面热闹,静下心来做自己,却成了一场难上加难的战争。”
社会化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用户规模和信息规模非常庞大,网络社交可以成为个人消除孤独感的一种途径,但是如果社交媒体不当使用甚至会导致依赖性成瘾,削弱人们在真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导致社交焦虑和社交障碍,并且越来越难以面对不同的社交场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社交孤立感、焦虑症和抑郁症,使人们更加感到焦虑和沮丧。
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越社交,越孤独”的局面呢?
首先,我们应该理性认识社交媒体。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社交媒体也是如此。社交媒体的兴起必然有正向的一面,凭借其便捷化、低门槛等优势,我们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实现低难度、低成本的沟通,同时也能够发展全新的人际关系,扩大交往范围,开阔视野。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要认清沉迷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作用,社交媒体使用过度甚至达到上瘾状态后,人们会沉浸在虚拟情境中难以自拔,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交往。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在科技带来的乐趣,而是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交媒体,理性控制自己的社交。
其次,当我们意识到社交越多反而内心越空虚时,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控制好虚拟交往娱乐时间。《行为科学技术》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天减少15分钟的社交媒体使用时间,可以显著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四分之一的免疫功能,并减少孤独和抑郁的程度。不仅仅是把握社交时间,我们更应该优化社交活动,停止无效社交。我们应该建立有意义的社交关系,开展有意义的互动和合作。
最重要的是,回归现实。影响孤独感不是社交媒体本身,而是我们将其融入现有生活的方式。孤独感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将自己困在方寸手机中,但我们是需要面对面交流的。我们应该衡量好虚拟社交与真实社交的关系:通过社交网络扩展更广泛的群体交流和共享信息,通过线下活动和真实交流来建立长期的社交关系,接触自然和真实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
回归本质,人类需要的终究只有人类能够真正给予。尝试着“放下”手机,面对面地进行真实社交,给自己空间自我对话,回归真实,摆脱“越社交,越孤独”的困境。
(吴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