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作家活动周”,活动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号召广大作家深入火热生活,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获得精彩的故事、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同时,本次活动选择在周立波小说《山乡巨变》的发生地湖南益阳清溪村启幕,意在鼓励作家们到广袤的田野中来,像作家周立波那样,深入乡村一线,介入生活现场,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回顾中国当代文学史,每当农村发生重要变革,总有作家能敏锐感知土地和农民发生的新变化,创作出根植现实生活、雕刻历史记忆、展现农民风貌的优秀作品。解放战争后期,在以土地改革和农民分到土地为标志的山乡巨变中,产生了《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蓬勃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出了《创业史》《山乡巨变》等作品,反映了农民走农业集体化道路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农村土地承包制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标志的山乡巨变,产生了《李顺大造屋》《腊月·正月》等作品。时至今日,捧起这些沉甸甸的文字,我们依然能真切感受到巨变中农民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丰富的社会生活对文学的馈赠,这就是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
新时代十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如期告捷,乡村振兴火热开展,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辉煌壮丽的山乡巨变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文学作品,波澜壮阔的农村变革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厚的写作资源。去年夏天,同样在清溪村,中国作协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引领广大创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一个作家,要对这个时代的乡村有更深刻、更准确的认知把握,就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60多年前,周立波为深入了解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实际情况,毅然告别北京,回到了家乡清溪村。白天,他和大家同吃同劳动、打成一片;晚上,他便在阁楼上来回踱步、构思小说。在几年的劳动写作中,周立波创作出彪炳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山乡巨变》。正是这种艰辛的付出,才积累下包括生活细节和心理动态的素材,作家方能刻画出形象饱满、栩栩如生的人物。
在本次作家活动周,“人民艺术家”王蒙也来到作家中间,分享他对生活、对创作的理解。长篇小说《这边风景》来自他在新疆生活的日日夜夜。那时,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仔细观察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农民做针线活的动作、木匠用刨子的方向,他都一一记在心中。这部小说出版后,被誉为伊犁民众的“清明上河图”。正是这种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思索、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才让作品有了厚实的积淀。
人民是文学之母。一切创作都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正在向着新的历史前景展开着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创造。无论是从人员流动、经济转型分析,还是从观念意识、生活风尚变化观察,一种新的乡村,正在新的时代形成和崛起。这需要作家们身入心至,去观察、去捕捉、去思考、去描述、去呈现,真正做到“在生活中深造,做人民的学生”,把文学写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刘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