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二阳”病例增多,多位专家建议“二阳”患者居家隔离,不要带病上班,不仅不利于感染者恢复,还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
该话题一出,火速成为热点,引发网友热议,“说得很对,但是不太可行”“是建议我还是建议用人单位”……不少人现身说法,表示办公室里好多“阳”,但领导“不为所动”,打工人自然就不敢动。各公共卫生学业内大拿的善意建议遭到了几乎一边倒的群嘲,而“口诛笔伐”之下折射出的,是后疫情时代普遍的生存焦虑。
其实,所谓的专家建议并非一纸空谈。中疾控在5月9日发布的研究显示,新冠“二阳”率高达23%。国家联防联控机制指出,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国内疫情总体处于零星散发状态。而《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防控指引》规定阐明,重点行业阳性人员原则上不提倡带病工作,如需到岗,应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与他人接触;学校、学前机构工作人员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的时候,不得带病工作,更与相关报道中的专家言论不谋而合。故而专家并不是在以“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指点江山,而是在提醒公众面对“二阳”不过度恐慌的同时,也不能过度无视,应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做到理性科学应对。
而网友拒不买账的客观因素,是“二阳”较之“首阳”病程更短,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轻微咽痛、低热,不必打破正常生活节奏居家休息。三年抗疫,封控隔离的记忆烙在每个人最敏感的神经上,体验过防控政策优化升级后自由的人们更不愿让灰色的囹圄卷土重来。如今疫情进入常态化波动流行的阶段,药物获取便捷,应对经验完备,人们对新冠早已不再视如猛虎,避如蛇蝎,而是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坦然面对,渐渐将保证个人生存所需、保持正常生活状态置于优先级。
情感上来讲,对专家建议的抨击是“打工人”郁积已久的情绪宣泄。若能在家“躺平”衣食无忧,谁愿为柴米油盐日夜奔走?建议并非劳动法上的白纸黑字,不具备强制性,居家隔离在某些情况下意味着薪资和前程的双重缩水。自从1月8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冠从原来实施的“乙类甲管”回归到成“乙类乙管”以来,感染新冠便不再享受全薪,而是与感冒发烧一视同仁的病假待遇。因而“二阳”浑身难受还居家赶工的职员比比皆是,若涉及不得不线下到场的工作,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带病上班。能不能休息从来不全由员工自主决定,或许缺席一天便离升职加薪更远一步。人们理智上明白用人单位合法合规并无过错,于是在心酸无奈之下,便把矛头对准了提出“鸡汤式”建议的专家。
归根结底,宁可带病上班也不愿好好休息的背后,是后疫情时代劳动者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压力。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显示,今年4月,16-24岁劳动调查失业率为20.4%,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疫情防控优化调整后,经济正在稳步复苏,但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二阳”坚持上班仅是生存焦虑的小小锚点,好心且科学的建议无可厚非,急缺的是为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的实际行动,只有提振信心,改善预期,才能从根源上缓解焦虑。
(斯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