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网络社交呼唤尊重与善意

2023-05-26 11:01:15    南方日报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mo”“一mo做事万mo当”……这段时间,一只名为“momo”的粉色小恐龙频频在社交平台现身,引发不少网友的关注与好奇。

事实上,“momo”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群人的称号。“它”活跃在讨论小组和评论区里,匿名发表可爱又富有个性的观点。“它”曾是自动生成的系统默认昵称和头像,如今又有许多网友加入其中,在网络社交圈里“自降存在感”,吐露真心话。

网络社交平台总在追逐时尚新潮,如今为何刮起“复古风”?这与当下网络空间的紧张和局促感有关。“网络虚拟身份”日益重要,顶着个性化的昵称和头像,自己关注、评论了什么,都会在网络空间留下痕迹;当个人意见与他人相左时,“指名道姓”难免成为一种压力。许多网友重拾默认昵称,是为了寻求“匿名感”,回归轻松与自由。

“当你被骂,momo替你背锅”“熟人找不到你,momo为你保驾护航”……有趣的是,“momo”们常对素不相识的“同伴”给予支持和鼓励。有网友感叹“自己其实就是现实中一名普通平凡的上班族,与其他momo一道才变得勇敢”,同时表露出对平等、善意交流的期待。不少网友在进行匿名社交时的切实诉求,值得广大公众及相关平台的积极思考与回应。

其实,从推崇“张扬个性”到拥抱“千人一面”,不失为一种提醒。在互联网技术及实践持续发展和扩张的同时,我们尤需对多元看法观点保持尊重和包容,把握好网络社交的分寸感,提升表达素养。

昵称与头像的“匿名”,并不意味着网络身份的完全消解,更不意味着法律红线的松弛或宽纵——网络从不是法外之地,发表不当言论同样需要担责。莫让匿名发言越过平等与善意,成为网络语言暴力中那个“揉纸团的人”。

网络社交无论实名匿名,都要呼唤尊重与善意。这离不开平台治理、用户参与等多方面共同开展积极探索。期待网络社交包容更多元观点,鼓励良性互动,让网络空间更显清朗和谐。(陈之琪)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别让非法入境“异宠”威胁生态环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