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四女生边上学边带娃成绩全班第一”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这位妈妈相当励志“早早完成人生大事,毕业就拼事业”;但也有网友质疑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以及不全面性,存在诱导性;更有极端者大肆攻击这位年轻的妈妈,将年轻妈妈的幸福贬斥得一文不值,同时甚至鼓励当事人室友孤立她,戾气与不讲理令人发指。
首先,网友理性指出媒体报道不全面,关键词设置不合理,这种行为有利于信息公共空间的有效协作。因为,媒体提供最初的新闻全貌,虽然力争客观全面但也要兼顾时效性问题,可能会有所偏差,而理性的网友补充信息、批评媒体都是维护信息真实性的手段,让后来者可以接受到更为真确的事实,发表基于真确事实的理性的讨论,而非两小儿辩日,鸡同鸭讲,就事实不清问题反复争论,引得后来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无所获。
其次,这种理性的批评应该是建立在促进进步的目的上,而非是情绪的极化表达,网友在质疑媒体隐去男方的信息之后,行为本身是对信息缺失的有效质疑,但是最后落脚于整个男性团体都是不负责任的,即落脚到了对群体的污名与对群体的审判。笔者对于个体在公共空间宣泄个人情感的行为无意指摘,但是在讨论新闻事件时,讨论主体间应该有一个未经讨论但是应该心照不宣的目的——让事实全面真确,让真诚的观点在自由流通中对个体及社会均有所裨益。当我们用这种目的去过滤实际的观点市场时,你很难将一些观点定义为“真诚的观点”,极化的情感覆盖了话语的意义,也让可能有用的理性真诚微光染上了丑陋与腐烂的气息。
最后,所有这些“群体逼视”“群体审判”的行为实际上都是现代社会的思想精神上走入的“良夜”——人人都想当他人的“精神家长”。即默认自己的思考永远深刻于他人,自己的观点永远真确不带有一丝谬误,实际上依然延续了密尔在《群己权界论》中对大众的描述——“如此笃信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不可一世的自信背后只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同时这种群体的暴行,也未必是众人合意的结果,在已有极端观点成势时,害怕被攻讦因而选择不表达,造成了类言论专制的结果,造成群体缄默、群体失语,实在是令人可气但又不免担忧。
因而,不要精神家长,请理性评论,还给公共空间本应享有的清朗。
(李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