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大调研,党员干部能不能在调查研究中选准方向、找准问题、定准对策,关键是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深入了解群众的所忧所思所盼,从群众的呼声中找到破解问题的思路办法。
群众的呼声是群众需求和愿望的现实反映,牵涉的往往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他们来说,身边的每一件“关键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他们的呼声得不到充分表达与合理解决,就谈不上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他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所办的事倒不一定是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实惠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一些干部没有倾听群众呼声、没有找准群众需求,才导致好事办不到点子上、好心没能换来群众满意。为此,他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选准切入点,切实做好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等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呼声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这为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正确的调查研究要有正确的方向,只有循着群众的呼声这个“第一信号”,调查研究才会有价值、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生活过得好不好,政策方向对不对头、落实到不到位,群众最有发言权。这次主题教育明确要求在调研中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察实情、解难题不能被动等待群众“点单”,最好的途径就是直奔问题去,到群众意见多、困难多的地方去,深入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及时反映。什么事“烦”就列入问题清单,什么事“难”就纳入攻坚范畴,通过倾听群众的呼声,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
听民意、察实情只是第一步,从哪里入手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群众作为面对问题、备受问题困扰的当事人,对这些问题了解最多、体会最深,也往往对破解问题有着独到见解和认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是书本上学不到、会场上听不到、办公室里想不到的。从群众的呼声中寻找问题根源、求解问题答案,也是对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尊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往往是最管用、最能让群众满意的。因此,党员干部在基层调研中,既要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更要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把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总结提炼出来,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真正让群众受益、使群众满意。
一枝一叶总关情,心中牵挂是群众。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哪里有群众的需求,工作的着力点就在哪里,真诚倾听群众诉求、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制定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更顺民意的暖心政策,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好,把造福人民群众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李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