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治超乱象当治

2023-05-18 21:55:33    光明网

近日,中国三农发布的一则有关治超乱象的调查引发社会关注。据报道,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几位大货车车主表示:“想把车卖掉,不想再干这行了,因为罚款太厉害了。”其中一位车主,两年收到了58份罚单,罚金高达27.5万元。对此,河南省内黄县交通运输局一工作人员表示:“经过三年疫情,现在财政都没钱了,这叫执法到位,该罚的钱,必须得罚。”

财政没钱、罚款来凑,此言一出,令人瞠目结舌。且不说所谓“财政没钱”是否属实,即使当地财政真的出现很大困难,也不能靠罚款解决,更不能靠乱罚款解决,否则无异于饮鸩止渴。逐利式、敛财式执法,不仅解决不了财政难题,还会重创当地营商环境和政府公信力,其危害绝不容小觑。

如果大车司机真的超载,受罚也就无话可说。问题是,电子自动称重设备经常不准,误差有点大,明明出发前没超重的货车,在此地过磅都显示超载,让人难以理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于超载的处理,严禁“只罚款不卸载”,而且违法告知书30日内必须告知当事人。但在内黄县,执法人员只罚款,并不要求卸货,经常几个月甚至一年后才向车主送达违法告知书。

种种迹象显示,所谓“执法到位”,其实就是“罚款到位”,治超的目的不是保护车辆和驾乘人员的安全以及保护公路少受损害,而是创收乃至敛财,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当治超沦为创收、敛财的工具,执法的正当性已荡然无存。不管罚款归地方财政所有,还是落入部门“小金库”,这种以罚款为目的的执法行为都经不起推敲。

近年来,随着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相关部门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治超乱象出现了有目共睹的改观。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警惕治超乱象沉渣泛起。

在国家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之下,谁给了执法人员将“治超”变“敛财”的胆子?越是地方财政出现困难,越要用心用情呵护市场主体,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各行各业全面复苏和振兴。罚款罚得大车司机都不想干了,市场要素和资源何以畅通流动?社会公平正义何以维护?

公开报道显示,4月21日,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关于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通告》,决定自4月21日起至10月31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其中,“逐利执法”、执法不规范、执法粗暴、执法“寻租”等问题,被列为重点整治内容。显然,这次专项整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陈广江)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理论学习不能“只摆谱架不弹琴”
下一篇:“防黄牛”没有问题,演出票不退不换没有道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