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含金量不高。”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部门以及各大高校使出浑身解数,推出各类就业服务。但是,据媒体报道,一些校园招聘活动和就业服务看似密集,实际上却是“花架子”。一些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不符合求职学生的期待,一些企业参加招聘会只是为自己“打个广告”。
以校园招聘会为主要形式的高校就业服务,通过把用人单位请进校园,让毕业生在学校里就能完成求职简历的投递、笔试乃至招聘的全部流程,在促进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就业服务既畅通了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也直接降低了学生求职找工作的成本,是不少应届毕业生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方式。
但是,一些就业服务过于注重形式和数量,忽视实际就业质量和学生满意度,这种现象值得警惕和反思。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为20.4%,首次突破20%。在青年就业压力仍然突出的当下,尤其要注重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少搞“空架子”和“虚把式”。
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关键在于提供优质岗位。有关部门和高校在组织促就业活动时,要审核用人单位的真实招聘需求,鼓励用人单位拿出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一些企业在报名参加招聘活动时,拿不出核心岗位,或者对招聘需求模棱两可,既耗费了就业服务的资源和人力,也让前来求职的学生感到失望和“蒙骗”。就业服务部门和学校也要对招聘会的后续进展进行必要跟踪,防止学生投了简历就没有下文。
深入了解求职者意愿,才能让就业服务深入人心。尽管找工作的压力很大,但“不肯将就”仍是不少毕业生的普遍心态。有的学生追求专业对口的工作,有的学生对工作所在地有明确要求,有的学生则看重就业岗位未来的发展空间……针对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就业服务也要精准开展。比如,针对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开展专题招聘会,组织特定地域的企业集中招聘等,让求职意愿与就业机会精准匹配。
此外,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已成为拓宽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不久前,浙江一所高校“直播带人”的尝试受到热议,也得到不少毕业生的认可与向往。不过,就业服务引入技术力量,归根结底还是依托于对人的了解与尊重。高校“直播带人”之所以成功,还是因为参加直播的教师平日里关心学生,对学生特长能力有充分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推荐。如果光有平台,却缺乏用心用情的就业帮扶,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帮助学生找到好工作。
“就业率”是考核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也是社会评价高校声誉的重要依据。作为一种直观衡量就业水平的统计,就业率当然对衡量促就业工作效果有着重要意义。不过,就业服务的效果不光要看参加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要看就业质量。观察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仅要看毕业时刻,还要看十年后、二十年后。追求眼前就业目标的达成,忽视毕业生长远的发展,无疑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作为衔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高校就业服务对毕业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从“学生”成为“社会人”,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路上必然会面临诸多考验,经历无数道坎儿,就业服务也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实际情况,不唱高调不搞形式,让更多学生在匹配的岗位上挥洒青春热血。(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