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提升防灾减灾合力,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3-05-12 10:33:32    人民网

 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提前部署各地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应急演练,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洪涝、泥石流等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大力提升灾害防御应对能力,既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举措,又是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具体体现,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实践。提高社会综合避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带来的各项损失,将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防灾减灾重在“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地结合本地区灾害风险特点,针对性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湖北省组织中小学生赴应急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自然灾害、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主题活动;山西省开展专家技术服务进社区活动,举办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技能专题讲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持续开展“防灾减灾基层行”活动,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立足群众广泛参与,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针对性进行相关科普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灾害风险识别和自救互救能力。

防灾减灾更要“防患于未然”。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要利用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历时近三年的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防灾减灾中的不足,以便“对症下药”。比如,江西省利用水旱灾害普查成果建设省级监测预警平台“四预”功能提升项目、编制防旱抗旱能力提升实施方案;福建省构建沿海地区“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内陆地区“暴雨-洪涝-地灾”灾害链临灾风险快速评估模型并推进实战应用……各地强化对普查数据的分析应用,对重点灾害隐患进行科学评估、制定系统性应对预案、形成防灾减灾治理的新机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防灾措施,努力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将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效果。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在防灾减灾的顶层设计上,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各地要加快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工作格局。在强化专业防灾救援力量的同时,也要加强全民防灾减灾素质教育,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投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动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处置灾害的整体合力,必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蒋萌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自导自演式短视频走红背后是一股躁气
下一篇:不得夹带商业广告,让课本内容更“干净”!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