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掌掴事件”在近日引发广泛关注。5月2日,一女子独自乘坐高铁列车时,后排的小孩多次踢女子的椅背,女子回头劝阻制止,却遭到对方家长辱骂掌掴,女子还手后被认定为互殴。女子在5月7日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接受和解,不需要赔偿”,只希望打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笔者发现,五一期间关于高铁上小孩打闹引发的新闻不少。5月3日,一网友在高铁上遇到许多小孩一路争吵,最后忍不住怒吼让其安静,“和小朋友同行的老师,几乎没有组织纪律”;5月5日,一网友爆料,因提醒小孩吵闹,乘客被小孩家长辱骂,“看她以后生出什么东西”。包括掌掴事件在内的三则新闻有许多共同点,比如,公众在对“熊孩子”的无理行为说“不”。此外,为什么这三则事件能上新闻?在很大一方面也在于其中监护人的失位,让网友反感,“下梁”歪,是因为“上梁”不正。
近年来,高铁上的一些失范行为屡被爆出,如最后被列入铁路黑名单的“霸座男”,也包括让人苦恼的“熊孩子”,其实都暴露出了高铁的管理制度落后于时代和人们观念的进步,因此应尽快完善管理规则。但这种规则也应该是富有人情味的,尤其体现在对熊孩子态度上,不是设置“亲子车厢”这样的一刀切,而是推动乘客与监护人之间的道德磨合,即善与善的妥协。
现代社会对于自由观念有一个广泛的共识,即一个人的自由只能在不侵犯别人的自由的前提下行使,否则这种自由在正当性上就是值得商榷的。在高铁这个私密的公共空间里,大声争吵、手机外放等行为,便是以个人的自由侵犯了他人的权益,虽然不道德,但只要不上升到“霸座”这样违反公共治安的行为,却是不违法的。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公民权利的觉醒,公众越来越反感这样的不道德行为。
但是否像很多人指责那样,“有些人就是没素质”呢?按照大众对素质的理解,掌掴女子的家长就是没素质。学者刘瑜曾对“中国人没素质”这一观点做出了精彩的驳斥,”没素质源于制度,也恶化制度”,一语中的,没素质背后,是没规则;之所以这位家长这么肆无忌怛,也正是因为没有规则要求其约束孩子。就像“霸座男”事件未引发舆论关注之时,相关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说“其行为未违法,拿他没办法”一样,这些都讲述着我们公共交通领域的规则亟待完善。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推动公共交通、客运领域的规则建设。以高铁为例,虽然不道德与犯法是两回事,但高铁背后的铁路部门,有权在与乘客建立消费契约关系之前,建立起从本身特点出发的规则,以一种最大乘客群体的最大利益原则,明确什么行为不能做,其对应着什么样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这位勇于维护自己权利的姑娘,也能用制度驱散恶。规则建设必然面对着相应的人力资源成本,但其提升社会文明的作用,证明其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
但另一边,这种规则是有人文关怀的,不是如部分网友呼吁的“建立亲子车厢”。首先,亲子车厢将带有小孩的乘客与普通旅客区隔的做法,暂不提效用,其也是带有歧视性的;其次,这种带有“巨婴”性质的想法,预设着面对一些特殊情况就把特殊情况特殊化,而不是规则化。
想起之前一次坐高铁,中途隔壁一个一岁多的小孩哭了起来,奈何这个时候的小孩不会说话更别说规则意识,她妈妈惊慌失措地哄了好一会儿,也不时给周边的乘客道歉,大家眼看着这位新妈妈手忙脚乱之时,一位前排的老奶奶走过来给这位年轻妈妈指导,试试这样抱,拍拍这里,喂点吃的……我从睡梦中被小孩的哭声吵醒,但那趟列车却让我感觉分外温暖。
在这种规则里,人文关怀是指小孩应该是一种例外,因为小孩社会化尚未完成,规则意识尚未建立,也因为我们都曾是孩子。但小孩的这种特权却赋予了其监护人以责任,监护人对小孩的教导、规训是小孩得以被关怀、例外的前提,也是监护人的责任。换句话说,孩子哭了、打闹都没问题,只要家长在用心管,而不是仗着小孩小,就完全放纵,甚至像“掌掴”事件里的家长一样违法。
这种带有人文关怀的规则,是对道德的补充,也是对社会发展的回应,也照顾到了人很难真的做到将心比心的人性。
(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