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持续增强我国玉米全球供应链

2023-05-11 11:07:21    经济日报

粮食外交已经成为我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玉米进口多元化格局,要从拓展玉米进口来源和优化进口品种两方面着眼,避免进口来源渠道和进口品种过于单一带来的进口安全风险。

5月4日,一条满载5.43万吨南非玉米的货轮停泊东莞麻涌港区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这是继1月份巴西玉米首次登陆中国后,南非玉米首次登陆中国。一个个“首次”凸显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地更加多元化,玉米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增强,国内玉米稳定供应得到有效保障。

作为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虽然粮食连年增产,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库存充足,为应对粮食安全风险提供了良好的粮源保障,但饲料粮仍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短板。这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拉动饲料粮需求增加,国内饲料粮长期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大量进口确保饲料粮供应安全。

玉米作为粮饲兼顾的粮食品种,饲用消费占六成以上。今年一季度经济回暖明显,再加上一季度是消费旺季,肉蛋奶的需求旺盛,玉米消费量明显增加。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工业饲料产量2511万吨,环比增长10.4%,同比增长5.5%,饲料企业生产的配合饲料中玉米用量占比为38.1%,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玉米饲料需求稳中有升。今年,我国在实施玉米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玉米增产的同时,不断拓展玉米进口渠道,掌握玉米进口主动权,确保进口稳定性。

追溯玉米进口的历史,我国从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我国玉米一直保持净出口态势,玉米出口量曾经逼近1700万吨。2010年我国首次转为玉米净进口国,进口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2020年玉米进口量达到1129万吨,首次突破720万吨进口配额的限制。2021年玉米进口量达到2835万吨,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玉米进口量下降至2062万吨,但仍处于2000万吨以上的高位。

美国和乌克兰是我国玉米进口主要来源地。如果来源地高度集中,可能存在风险隐患。2010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占比超90%以上,2015年乌克兰取代美国成为我国玉米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每年我国从乌克兰进口的玉米占比均超80%。近两年,受地缘政治冲突、粮食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某些国家粮食武器化等各种因素叠加,我国玉米进口安全受到影响。构建粮食进口多元化格局,成为我国增强玉米供应链稳定性的必然选择。

构建玉米进口多元化格局,要从拓展玉米进口来源和优化进口品种两方面着眼,避免进口来源渠道和进口品种过于单一带来的安全风险。一方面,要拓展进口来源地,除了美国、乌克兰外,去年以来我国开辟缅甸、巴西、南非玉米输华通道。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玉米752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285万吨,占到总量的37.8%;从巴西进口216万吨,占比28.8%;从乌克兰进口208.6万吨,占比27.7%。值得关注的是,仅仅几个月时间,巴西已经超越乌克兰成为我国玉米进口第二大来源地。另一方面,应调整优化粮食进口结构,增加大麦、高粱、小麦、碎米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有效补充国内玉米缺口。

还要加强与世界产粮大国的贸易合作,为确保粮食进口的稳定性注入持久动力。今年4月份,我国在粮食外交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提到,双方将积极创造便利,提升互输农产品和粮食的多样性和供应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西联邦共和国关于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也提到,双方要坚定推动两国粮食贸易的安全顺畅发展,并承诺推进巴西高粱、大米输华议定书磋商。此外,中澳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就大麦双反措施争端达成共识,有助于澳大利亚大麦重返中国市场。

粮食外交已经成为我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积极的粮食外交,不断扩大“朋友圈”,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能力,掌握国际农业合作和粮食安全的主动性。(刘 慧)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自导自演式短视频走红背后是一股躁气
下一篇:郭丛锋的小番茄,参透的不止是爱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