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江西南昌的叶同学和室友在学校门口买水果,遇到商贩用“鬼秤”。他买的5斤西瓜和1.2斤的芒果回到宿舍复秤才发现,西瓜只有2.9斤,芒果只有0.8斤。叶同学回去找摊贩理论,摊贩不否认缺斤少两,辩称“大家都这么干”。当地市监部门介入后,认定大学生投诉属实,表示将对涉嫌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的摊贩依法处理。
大学生此番的维权之举干得漂亮,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也值得肯定,但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显然是涉事摊贩口中的“大家都这么干”——地摊缺斤少两是普遍问题。
以“地摊鬼秤”作关键词搜索会发现,“小心地摊秤有鬼”“十秤八不准,还有六两五两秤”“电子秤作弊手段多,市民买菜多留心”这样的事,早就不是新闻了。其中还有一些教授网友如何识别“鬼秤”的文章。一方面说明,地摊缺斤少两现象确实比较普遍;另一方面,相关网络信息所反映的舆情,其关注点主要是市场环境,而非某些无良摊贩。
“大家都这么干”这种地摊“行规”指望个体摊贩以道德自律破除,很难,不少摊贩都使用被动过手脚的电子秤卖东西。于个体摊贩来说,大家都在缺斤少两,自己却实实在在,就意味着“吃亏”,自己跟人家说从不缺斤少两,恐怕都没几个人会相信。而作为消费者,我们有些时候愿意去地摊消费,一个是图方便,再一个是价格比商超便宜。我们对“地摊上没几家秤是准的”这种潜规则心知肚明,但很多人觉得,即便在“小缺斤少两”问题上吃一点亏,也能在低价上得到弥补。也就是说,很多消费者是被动接受了地摊上的“缺斤少两”规则。
被动接受缺斤少两的潜规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时候消费维权的成本远远大于“缺斤少两”带来的损失:因块八角钱的事打投诉电话,然后还要配合调查,后续还会有各级相关部门电话询问处理结果以及公共服务满意度等等,大家都会觉得有点“自找麻烦”。更大的问题则是,作为消费者,大家的根本诉求是“天下无‘鬼秤’”,而不是个别“鬼秤”因偶尔的消费者投诉被查,更不是摊贩前脚被查、被罚,后脚换个地方重新再犯。
此事中,南昌市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电子秤等计量器具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利用计量器具作弊、严查“缺斤少两”等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官方的态度,契合了广大消费者的根本诉求。而事实上,监管部门严查地摊市场缺斤少两行为,不仅是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是对广大摊贩正常经营权益的一种保护:只有彻底根除“鬼秤”现象,让更多摊贩由“大家都(缺斤少两)这么干”,变成“大家都(不缺斤少两)这么干”,才可能让更多的良心摊贩放下“不这么干会吃亏”的顾虑。
净化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固然要靠各方共同发力,消费者主动维权、积极举报违规行为,也确实重要,但就治理地摊秤缺斤少两这个问题来说,行政监管、市场运营管理单位应担负起主体责任。
行政监管、市场管理若只重视消费者投诉,忽视日常检查、规范化治理,类似“鬼秤”缺斤少两这种违规顽症,既难根治,也难走出“改完就犯”的怪圈。(马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