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也是一种社会信号

2023-05-05 10:51:15    光明网

你是否听说过“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或许你会疑惑,好学生作为从小被老师、父母夸奖的对象,怎么会变成受害者?可点进这个小组,就像开了魔盒,这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好学生病症”:“我是被父母老师吓大的”“我习惯于尽可能压抑自己每个细小的需求”“爸妈说我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首先,在进行讨论之前,“好学生”应该先打上一个引号。以上提到的“好学生心态”,指的是过于重视他人评价、恐惧失误、过度反思、高度服从、习惯性讨好等心态和思维方式。而这一系列“好学生心态”导致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称为好学生困境。相应地,那些目标明确、勤学善思等“好学生”身上的特性显然是值得肯定的。总之,“好学生心态”,不该被看作是对好学生群体的整体否定。

回到“好学生心态”本身,在离开校园后,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和角色都会发生变化,不断寻找自我期望与社会期望的平衡点,这本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甚至可以说是每个人完成社会化,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但是,当“好学生心态”成为一个问题,意味着它打破了个人和社会的平衡,而变成了对个体的一种困扰乃至伤害。这一方面表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敢犯错”,恐惧处于“落后”状态,于是“费尽心思,得到父母老师老板的认可,最终变成了自我pua大师”。而处于这种心态下的年轻人,实际上是活在他人评价的阴影之下,很难有真正的自我。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恐惧失误和冲突,不少年轻人无法正面对待压力和挫折,由此甚至出现一些走极端的行为。媒体报道指出,迫于外界老师同学的压力、家庭中父母给的压力,这些孩子通常以满足他人需求、获得他人正向反馈为目标,甚至有讨好型人格和完美主义倾向。这种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宣泄与释放,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抑郁、焦虑等情感问题。

因此,一个社会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多起来,不能只看到个体的困境,也需要有教育上的反思。当然,一些年轻人能够参与“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意识到自己是“受害者”,说明已经有了问题意识和“自救”意识。但是,可能还有不少年轻人仍处于一种“不自知”的状态,这显然更值得关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否还在继续培养更多的“好学生心态受害者”?

这并非杞人忧天。比如,时至今日,有多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依然把“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挂在嘴上?学校教育中,是否仍在过度强调“听话”“服从”?不久前,一段疑似高校教职工查寝室时与学生发生口角的画面引发广泛关注。视频显示,一名年轻男子对一名戴眼镜的男生喊道:“我查寝你就老老实实配合,明不明白?”除了推搡学生,该男子还用手指向在场的男同学,问“哪个不服?”不得不说,“老老实实配合”“服不服”等话语背后的教育思维,在今天并不鲜见。而这些,实际就是在强化一些学生的“好学生心态”。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学生阶段所受到的一些教育思维的影响,“好学生心态”的形成还与社会观念的“规训”有着直接关系。比如,名牌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拿高薪;到了一定年龄没有买房就等于失败;“大龄单身”就是有问题……这些观念的存在,也成为一些年轻人“好学生心态”被强化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看到,此前“211大学毕业生自曝5年存款5000元”几乎成了一股清流。因为它意味着对于传统的社会观念的一种挣脱,这实际也是摆脱“好学生心态”的一种“自救”。

一定程度上说,“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是被某种畸形教育思维塑造,又遭遇一些社会观念强力规训的当代年轻人,发出的一种“求救”信号。如何为年轻人减压,如何让年轻人敢于活出独立、自主的自我,值得深思。(朱昌俊)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矢志奋斗,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