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发更多“高影响因子”论文,谁就有“话语权”;谁争取到的科研基金项目多,谁就上进快;谁能快速地在“科研”上出成果,谁就受人艳羡……这些听上去像发生在科研单位里的事,却是某些三甲医院的日常。据《半月谈》报道,受不合理的考评机制影响,有些中青年医生全力搞“科研”,临床诊疗忙得过来就兼顾,忙不过来就“随便应付一下”。
据媒体报道,医院规定医生转正、评职称,都需要发表英文论文。有医院还规定,主治医师升副高必须要有国家科研项目。如果课题、论文达不到医院考核要求,轻则不能晋升职称、职级,重则面临转岗、转正延期甚至“末位淘汰”。医院存在考评机制无可厚非,但医院更应该将考评变得“接地气”,不能将考评“科研热”化,从而伤了医者的“赤子心”。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是医学生在步入神圣医学学府时所宣誓的内容,句句充满了医学生的“赤子心”。没走出校园以前,他们对职业抱有的期待如同誓词内容一样伟大与崇高,努力钻研,刻苦学习,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学以致用,救死扶伤,给予生命最大的尊重。但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在医院的考评机制下,自己无法完全遵守誓词内容,只能将当初的誓词保留在心底,追赶“科研热”,力争在量上做出科研成果。虽然社会大环境无力改变,现实因素不得不考虑,但我相信,所有医者不会忘记最初的职业道德和理想,心中依旧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中写到:“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对于普通的患者来说,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对于医疗科研成果,普通人大多都不清楚不关心,只在乎哪家医院口碑好、能力强。而是否为好医院的标准,是医院的总体诊疗水平,通俗来讲就是这个医院的医生水平、看病能力,是不是能把患者的病治好。虽然科研水平是推进医院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医院不能片面地一味地追求“科研热”。
依笔者之见,医院的考评标准需要做些调整,将科研比例适当缩小,临床诊疗比例扩大,实现科研辅助临床,临床诊疗放在首位。并且,不能将医疗科研作为主要的考评标准,而应该加入一些“接地气”的内容,比如病案分析,常见病、多发病的专题报告,手术成功率、治病准确率、患者治后恢复率等。或者,将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医者通过临床实践而产出科研成果,真正意义上推动医学和科研相融合相发展。再者,可以将考评标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医疗科研,一种是临床诊疗,结合两种不同类型的特点,重新设置相应的考评标准。医生擅长哪个方向,就在这一方向潜心钻研,通过医生自己选择的方向进行考评。最终,达到科研与临床相结合,服务患者,服务社会。
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曾说过:“医生不能脱离临床,更不能离开病人,一个离开病人的医生,就等于没有了生命价值。”这句话,不能被遗忘。
(苏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