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医生不能片面追求“科研至上”而不救死扶伤

2023-04-24 16:34:39    中国青年报

据《半月谈》报道,受考评指挥棒的影响,如今很多中青年医生只能全力搞“科研”,难以兼顾临床诊疗:谁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多,谁就有“话语权”;谁争取到的科研基金项目多,谁就上进快……听上去像是科研单位的场景,却是某些三甲医院的日常。

据媒体报道,有某位医生曾这样说:“年初全院就召开了申报科研基金动员大会。会上院领导明言:你们爱医院的表现就是要投标、拿课题,不投标就是不爱医院。”在“中标就是达标,中标率就是硬指标”的指引下,中青年医生不得不一边申请和开展“科研”,一边兼顾完成临床诊疗任务,经常忙得不可开交。

毋庸讳言,科研水平是推进医院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医院开展科研的主力军,临床医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往往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医生希望获得晋升,医院想要提升排名,“科研至上”看似两全其美,但却很容易掩盖一个真实的问题——医院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

医生以救死扶伤为主业,医疗科研也应建立在临床基础上,片面追逐“科研至上”无疑是本末倒置。与此同时,离开了临床实践的支撑和检验,医疗科研很容易凌空蹈虚。多位接受媒体采访的医生都坦言,自己和同事申请的科研基金项目多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一些课题不仅同质化严重,而且没什么临床应用价值。

中青年医生热衷于科研和论文,毫无疑问是受到医院“指挥棒”的影响。现实中,越是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医院,越是看重医疗科研,因为这不仅是医院实力和名誉的体现,同时也是行业之间互相比较的重点。问题是,当临床医生都在为科研论文疲于奔命时,谁来为患者问诊把脉?

前不久,《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提出了个尖锐的问题:学生培养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报道指出,国内医学生培养面临着学制多、学位混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由此导致部分医学生最终选择从事科研工作。与此同时,不少医院更倾向于招收科研实力强的医生,而不是“四证合一”的临床医生。片面追求科研的结果是,不会看病的医生越来越多,即使是会看病的医生,也难以摆脱科研的束缚。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医院的实力更多体现在医生的水平上,而医生的水平则要靠诊疗技术来体现。现实情况是,不少医院都要求临床医生既会看病,又会做科研,无论临床医生的诊疗技术多么高超,如果不能完成科研成果考核,就很容易遭到“一票否决”。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在于临床诊疗的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另一方面则在于,患者的切身感受并没有真实体现在医生评价体系之内。

医学专业壁垒的存在,使患者很容易被动接受诊疗服务;数字繁荣的诱惑,很容易使医院对科研项目情有独钟。扭转医疗服务“不接地气”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科学的临床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医生岗位进行结构性调整。让擅长做科研的人潜心科研,让会看病的医生专心看病,如此,才能培养更多会看病、能看病的医生,实现医疗科研与临床实践的互相促进与有机融合。

赵志疆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追更公众号不算阅读?重形式轻内容实为本末倒
下一篇:文具店被送白色菊花:正义不是情绪过度宣泄的理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