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冒充清华研究生成网红:背后是解不开的“名校情结”

2023-04-18 10:36:35    红网

近日,无业人员张某在短视频平台自称是清华大学在读研究生,并办了一张假的学生证,混进校园,拍摄、发布一些在清华大学校园的短视频,成为了“百万网红”。随后张某因贩卖虚假文创产品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万元。

“我从小一直有名校情结……将个人资料中的毕业院校填写为清华大学,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纵观事件全貌,从张某创号到成为百万网红再到售卖虚假产品直至犯罪,对于学历至上的“名校情结”似乎贯穿了整个过程。张某本人因为“名校情结”打着清华研究生的幌子坐拥流量与金钱,而追随他的网友们也因“名校情结”给张某加上了一层“滤镜”,盲目地相信与追捧这位所谓的“学霸”。更有网友戏称:“100多万的粉丝竟然都看不出他是个骗子。”

“名校情结”,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对于“学历”的崇拜就已经诞生了,金榜题名意味着地位飞升,而拔得头筹拿下状元更是大喜之事。一直到今天,这股风气仍在延续,无数人为了名校前仆后继,学历似乎在宣判着一个人的未来。小时候家长老师口中的“上名校”、社会资源向名校的倾斜、职场hr规定的“非985 211不要”、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等都是促使人们形成“名校情结”的动因。进入社会以后,就业压力与选择迷茫使得更多人将原因归咎于“学历”之上,“名校情结”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人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名校,除了少部分的人会选择无限次复读直至考上名校外,大多数人会把自己的“名校情结”寄托在他人身上,或是寄托于自己的伴侣与小孩,抑或是寄托于虚拟网络上的陌生博主。前者造就了相亲市场上的“学历歧视”,以及家长倾注心血培养的“鸡娃”;后者便使得互联网上“高学历网红”扎堆,学历标签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所谓的“流量密码”。

当下,打着“清北”等名校旗号的博主在自媒体市场上屡见不鲜,但并不是人人都是高质量视频的产出者。像近期引发热议的“清华张小年”和“北大全嘻嘻”,她们以高材生自诩却堂而皇之地产出令人疑惑的内容,让不少人对名校生“祛魅”,更不用提此次事件中的张某这种本身就是“假冒伪劣”的类型了。

其实“名校情结”的存在固然有一定的道理,清北学生无疑是时代的骄子,高学历也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一个人的能力。我们不能否认名校生的优秀,但也不能被名校的光环蒙蔽了双眼,陷入“唯学历论”的误区之中。人才从来都不是固定式的,例如被杭州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95后快递小哥李庆恒,没有高学历却也能凭借自己精湛的职业技术实现人生的价值。

学历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将一个人是否为高学历,是否上名校视为判定其优秀与否的标准无疑是扭曲的、荒唐的。个人不能因为“名校情结”而虚荣心作祟从而犯错,也不能因为名校滤镜而失去了辨别真伪和优劣的能力,更不能因为“名校情结”而失去了对自身、对未来的规划;社会也不能因为“名校情结”进行学历歧视,不能将“名校”设置为进入职场的“门槛”。解开“名校情结”这个结,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郭雨欣)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学铸魂,坚定理想信念
下一篇:推动网络慈善规范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