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口举办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新浪财经之夜上,一段演讲内容引发众多网友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和讨论,在活动后也冲上热搜第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按照贝克尔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且是长期消费品,可以带来长久回报,“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
此言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正如网友所调侃的“年轻人不好骗了”“有娃的没娃的当娃的听了都沉默了”,将子女描述成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将鲜活的生命进行明码标价,实在失之偏颇,如此简单粗暴的“劝生”方式,让人“沉默”的同时还不免心生反感。
此前也有不少专家委员和代表发表鼓励生育的建议,但很多非但没有得到支持,反而遭遇年轻人“反呛”。鼓励生育确是符合我国当下的人口政策,但在方式上大可不必如此傲慢,而应增添些人情味,从年轻人的根本需求出发。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逐年下降,2022年我国人口更是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也不断加重,解决生育问题已成燃眉之急。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譬如“丁克的我想通了生孩子的意义”“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反养宠物”等有关年轻人生育的词条活跃在热搜榜上,众多的新闻、话题在不断地给年轻人灌输“要生育”的概念,但一味靠说教式的建议很难与年轻人产生共鸣,甚至起到反作用。
显而易见的是,不少“劝生”“催生”的建议和言论脱离了现实困境,是一种建立在个人主观经验上的观念,与年轻人实际生活有一定偏差,自然得不到大众的支持。从消费的角度强调子女的重要性,或许用经济学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一带有功利性、目的性的想法无法获得年轻人的认同。若专家们没有走进年轻人的群体,去倾听他们的声音,便无法真正了解年轻人的生活和想法,“代沟”日增为“鸿沟”,提出有效建议、解决生育困境更无从谈起。
鼓励年轻人生育,需清楚当下年轻人不愿生育的原因。生育意愿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年轻人生活压力太大、生育成本过高,生育困境同时与就业困境、婚恋困境、性别困境等方面挂钩,绝不是单一脱离的个体,仅在消费层面考虑生育率下降问题也是狭隘的。如今年轻人面临就业、住房、医疗等多重压力,维持自身生活质量已不容易,再背上生育任务,可谓雪上加霜。在当下生活资料日益丰富的时代,子女的培养朝着更高水平的要求发展,这势必给年轻父母增添更多压力,年轻人害怕生育、不愿生育也在所难免。
因此,社会应正视年轻人的焦虑,而非一味地鼓励生育却忽视面临的问题。完善的政策帮扶、合理的资源倾斜是最有效的“劝生”手段。近年来我国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拉动生育率,但效果并不明显,可见这是一个漫长且困难的过程。生育已不仅关系到家庭,还关乎整个社会的运转,为建设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未来相关部门还需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稳定物价、发放补贴,降低生养孩子的成本,让年轻人敢生、愿生。
子女是生命的传承和延续,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不应当作一种投资回报。年轻人生不生孩子也没有对错之分,而是一种出于对自身条件和社会环境综合考量做出的个人选择,理应受到尊重,“强扭的瓜不甜”,专家们想要“劝生”还需弯下腰来,用经济学理论、社会责任的大道理框住年轻人,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年轻人不都是一身“反骨”,也知道“忠言逆耳”,只是拒绝无端的谴责和说教,在生育方面他们有自己的无奈,若专家们能真正理解年轻人,在鼓励生育时多些人情味,加上现实政策、资源的落实,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生育。
(郑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