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这是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下基层时常说的话。话语很朴实,却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调查研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掌握并运用好调查研究这项技能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研究要讲态度,切忌“纸上谈兵”。不亲口尝一尝,就无法判断“梨子”品质的好坏;不亲自走一走,就难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日常工作,但凡“走马观花”就会流于形式,但凡“蜻蜓点水”就会变的七零八落,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要避免调查研究取不得真经,需要真情实感的加持和实际行动的支持,深入基层“耳闻”、沉到一线“目睹”、走进现场“心领”、实践当中“神会”,夸夸其谈、坐而论道是换不来宝贵的一手资料的。因此,调查研究不仅要“身入”更要“心至”,要全身心投入,站在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地调研一番,吹起调查研究之风,吹到田间地头,带头杜绝“到此一游”“打卡式”等调研乱象。
调查研究要讲力度,摒弃“避重就轻”。调查研究也不光是下基层走一走,和群众聊一聊,开专题会座谈交流、阅研相关专业材料同样都是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式。不同目的的调查研究,所用方式方法也不同,因此要做到坚持问题导向,善抓主要矛盾,精准发力,努力在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工夫。在福州任职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都在基层调查研究、思考酝酿。调查研究不能空洞无力,要直插问题去,捅破“窗户纸”,聚焦重大、重要、难点、焦点问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听取不同群体的声音,做侦查员、当信息员,做研究员、当内行人。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大力开展调查研究,真正做到正确地认识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调查研究要讲深度,务求“抽丝剥茧”。调查研究浮于表面,就像仅仅拿起“梨子”浅尝一口,敷衍了事,仍是感受不到梨子真正滋味的。只有谋定后动、纵深挖潜,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深入下去充分摸准内在逻辑,摸透实际实情,才能算是一次质量上乘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其质量。在开展调查研究期间,不论是专题座谈、实地走访,还是调查问卷、案例研究,都要做到重点明确、有的放矢,“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以“抽丝剥茧”的方法剖析问题,从细节着手“揪出线头”,触及里层,深挖根源,梳理出调研问题清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开展分析研究,着力形成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总结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切实达到“研以致用”的效果,彻底跳出“只调不研”“研而不用”的怪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梨子”不去尝一尝,定不知其味,问题不去跑一跑,便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境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问题导向,紧紧聚焦“关键点”,讲态度、讲力度、讲深度,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各项工作,着力夯实干事创业的基础。
作者:张蕴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