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跑马热”考验城市办赛水平

2023-04-14 10:30:22    经济日报

“跑马热”的背后,是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无论是为了吸引全民健身、提升城市形象,还是培育路跑经济、衍生产业效应,都不能一哄而上、过多过滥办赛。

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报告》显示,当前路跑赛事呈现回暖态势。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中国田径路跑实现了高速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路跑赛事数量从2016年的328场增加到2019年的1828场(800人以上规模赛事),路跑赛事参与人次从280万增长至712万,赛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300余个城市。

“跑马热”的背后,是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多地方热衷于举办马拉松赛事,主要是算“三笔账”:一是全民健身账。跑步作为传统运动方式,不受年龄、场地等因素限制,参与度高;二是路跑经济账。一场马拉松赛事,从报名费、赞助费再到成千上万跑者的旅游、装备等消费都是直接收益;三是城市形象账。马拉松赛事几乎都是围绕地方特色景观设置赛道,特别是一些顶级马拉松赛事已成为城市名片。

但是,如果对越来越火的马拉松赛事冷静观察会发现,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办马拉松赛事,也不是所有马拉松都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千马奔腾”的喜人格局中,办赛水平和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除了一些连续举办的品牌赛事,有不少马拉松赛事只是昙花一现、自娱自乐,完全靠地方财政投入,有钱就办、没钱就停,并没有真正起到推广运动、树立形象、发展产业的作用。

因此,地方举办马拉松赛事,虽具有公益性质,但不能一味图热闹,还需对赛事监管能力、投入机制、运营水平和品质美誉度、群众参与度进行综合评估。否则,伤害的不仅是赛事的长久推广,更影响群众的参与热情。

就马拉松赛事举办而言,无论目的是为了吸引全民健身、提升城市形象,还是培育路跑经济,衍生产业效应,都不能一哄而上、过多过滥办赛。

一方面要打造品牌,从跑者中口碑较好的马拉松赛事看,都已形成各自突出的品牌优势。国内举办较早的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都是依托城市文化,经过历史积淀才有今天的口碑;近十多年来在国内异军突起的“双金赛事”重庆马拉松、兰州马拉松等赛事,靠沿江、沿河、沿湖赛道特点,吸引跑者参与,办赛水平持续提升,获得国际田联、中国田协相关认证。

另一方面要找准特色,举办马拉松赛事应宜全则全、宜特则特、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具备市场优势的市场化运作,盈利点不强的则公益化办赛,不该把马拉松当个“大箩筐”,啥都往里装。有的地方办赛规模过大、目标过高,片面追求国际化,花费大量补贴请国外选手参与,失去了群众性运动的初衷;有的地方办赛名目繁多,一场赛事既要推广运动,又要打造城市名片,甚至还要为乡村振兴、文化旅游赋能,反而贪多做不精、做不强。

从体育产业规律看,高水平赛事是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增加体育消费的最有效抓手。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无论是马拉松的赛事数量还是参与人次,都会呈现上升态势。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只看高速增长,还要进一步探索高质量办赛。在办好大品牌赛事的同时,做精做足小区域、小规模赛事的特色,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只有打好广泛性的基础,才能实现产业增长空间的拓展。 (陈发明)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消费为桥,谋共赢之道
下一篇:党委副书记拟录取本校博士生,回应澄清是重建信任关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