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明祭祀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传统的扫墓祭祖方式也逐渐顺应了现代科技,网络祭扫平台像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环保的云祭奠方式。然而,一些祭扫平台设计了复杂的贡品道具和套餐体系供祭扫者购买,甚至还设置“香火排行榜”,用户花钱越多则排名越高,这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清明节,自古便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其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更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但每逢清明时节,焚烧冥币、燃放鞭炮等传统祭祀方式,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还极易引发火灾。由此可见,网络祭扫平台的出现不仅为网络用户提供了缅怀先人的便捷途径,更推动祭祀方式走向绿色文明,有助于涵养“清明”之风。
在这些平台上,用户可以为逝者创建纪念馆,上传逝者的照片、视频等,还可以模拟现实灵堂为其放置贡品,点燃香火,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在一方小小的电子屏幕上安放对逝者的思念。利用现代科技表达哀思和情意,本是一件便民利国的好事,但一些不法商家却利用人们的情感来敛财吸金,诱导人们打榜竞争,严重违背了其美好的初衷。
而网络祭祀乱象并非一日之寒,这些现象层出不穷、屡治不止,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在此行业上法律制度的空白。我国现行的法规文件《殡葬管理条例》于1997年颁布,在2012年进行了部分修改。但此文件多聚焦于传统殡葬行业,对于近年来新兴的互联网平台祭扫方式几乎并未提及,为乱象发生滋生了温床。
除此之外,平台的审核机制不严格也是导致乱象发生的关键原因之一。大多数网络祭扫平台的注册门槛都很低,无需实名认证,只用简单输入手机号就可任意在平台上为逝者建立纪念馆。去年,就有“人还活着却被网络祭奠4.3万次”的新闻登上热搜。如此荒谬事件的发生,不仅对当事人造成极大困扰,更消解了祭扫者的情感,玷污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当下,对于网络祭扫平台乱象的整治和规范迫在眉睫。3月31日,中央网信办、民政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倡导新风尚的通知》,要求网络祭扫平台应合理设置祭扫用品和服务项目,严禁设置“香火排行榜”等诱导充值的功能。但法律规定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对于平台的监管,相关部门要及时落实和推进,明确好网络祭祀行业的规范,确保其有序运行。同时,网络祭祀平台也要加强自我管理,既不能唯利是图,将真挚的情感当做“摇钱树”;也要完善审核机制,不让平台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报复手段。
思念可以是有形的,更是有情的,每个人珍贵的情感都不应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从而异化为一种对逝者的亵渎和不尊重。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云祭祀”这样的创新方式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但绝不能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虚拟的网络空间下,每一份真实的情感都不容被玷污。
(刘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