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网友投诉称,某读书应用程序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大量占用手机移动数据,通过追踪用户个人隐私提供广告推荐等,引发不少吐槽。
“看书一小时,15G流量就没了”“图书下载后阅读,流量仍然在狂飙”……从网友的描述和相关人士的解读来看,这更像是应用后台调用SDK(软件开发工具)预加载广告产生的问题。事实上,此类应用中存在的摇一摇跳转、强制推送广告关闭困难、非法收集用户信息等问题已饱受诟病,“免费阅读”背后的隐性成本应引起重视。
阅读该应用拟订的《用户协议》可知,免费阅读服务的“有效对价”是看广告,而第三方广告商为了实现精准投放,往往会调用使用数据、应用安装信息、浏览和交易记录等用户隐私,网络上更有“语音监听推广告”的传言。手机应用绑定广告像是“不成文的规定”,使得用户常常忽视繁琐的文字协议直接点“同意”,而对于隐私如何用、广告如何投、后台如何进行下载上传,多数用户被蒙在鼓里。
从这个角度来看,“流量偷跑”不得不防——只是翻页,甚至从未点击,广告视频就已经被预载入了手机,不时跳出且难以关闭;应用内外,个人信息无时无刻不在被上传到服务器,转化成精准的广告推送。手机本是相对私密的空间,如此大量的信息交换不受机主控制,难免引人深思。今年央视“3·15”晚会就曾曝光破解软件额外嵌入SDK软件包,正规软件更需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用户的担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单从商业模式来看,阅读类应用通过广告收益对冲免费阅读的成本,在业界已有一定基础。读者群体对广告推送的抱怨有之,更多则是默许让渡了部分私密空间以换取免费阅读的资格,此类APP也有提供包含不同层次“免广告”的会员服务。有条件的免费读书到底“香不香”,只能由用户自己来评判。
从隐私保护的角度来看,对于应用内置第三方SDK的监管仍需加强。该读书应用公开披露的《第三方信息共享清单》中,缩写和技术名词泛滥,让人一头雾水;多用“推送”“广告”来解释使用目的,又显得太过笼统。规范第三方SDK的发展,消除用户对于隐私安全的疑虑,应用开发方应自觉公布SDK使用场景、信息收集方式、关联设备权限,存储本地或是上传等详细信息,并为用户提供对应的查询渠道。“通过简洁、清晰、易懂的方式告知用户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这一要求出现在多项法规之中,须有明确的监管导向和解决方案。
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其中明确“不得以折叠显示、主动弹窗、频繁提示等方式强迫用户下载、打开APP”“不得频繁弹窗干扰用户正常使用,或利用高灵敏度‘摇一摇’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规范SDK应用服务”。“免费”不能成为开发者的万能钥匙,隐私保护和用户权益的大门要多上几把锁。(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