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公开2023年中央预算、中央部门陆续公布部门预算。一年一度的中央预算公开拉开大幕。这是中央部门连续第14年集体公开预算,表明我国预算公开制度日益成熟,进入了法治化、常态化、规范化阶段,社会公众参与也越来越全面深入。
翻阅公开的预算账本,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一目了然,中央部门总体收支预算情况、财政拨款收支预算情况一清二楚……一项项详实数据,标注着财政收支的清晰台账,体现了预算公开的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在公开上述预算报表的同时,各部门还对预算收支增减变化、机关运行经费安排、“三公”经费、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占用、预算绩效管理、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项目等情况予以说明,并对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预算“晒”得更细致、更专业,让社会公众找得到、看得懂、能监督,成为进一步打造“阳光财政”的生动实践。
财政预算事关重大,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如果说财政收入说明政府的钱从哪里来,那么财政支出就表明政府的钱花在哪里。财政预算是政府如何“过日子”的最清晰的记录,人民群众从中看到政府保障改善民生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举措,经营主体则从中看到政府支出方向、助企纾困政策。财政预算在引导和塑造经营主体预期、引导宏观经济发展走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立起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让社会公众更便捷了解政府预算情况,不仅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还能够及时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
从公开的预算账本来看,财政收支体现出了对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支持、对稳定经济增长的支撑、对提升民生福祉的倾斜。主要收支政策体现了对扩大国内需求、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完善绿色低碳财税支持政策等的支持,将进一步支持这些重大政策部署落到实处。同时,继续坚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继续要求“持续改善民生”,传递出的正是“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价值理念,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府支出的减法,换取的是企业效益和市场活力的乘法;民生投入的加法,折射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由此来看,预算公开不仅起到了增强信心的作用,更在公众良性互动中体现着民生温度。
现代预算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继续推进预算公开,以公开加强规范,以公开增强监督,将不仅能实现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更能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克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