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视频博主李右溪发起了一个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的挑战,她自曝从所学的甲骨文(研究方向)毕业后,有可能因导师今年退休,专业方向都没了。该视频引发网友热议,网友在调侃甲骨文冷门之余,也鼓励她坚持下去为“往圣继绝学”。
冷门专业频频出现在热搜上,报考人数却难升温。其原因离不开就业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环境等现实因素,和长期形成的专业认知偏差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种种方面导致下,冷门专业正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一些专业甚至遭遇资源不足和发展空间受挤压的危机。
尽管常有媒体想借“钱途”不是前途、热爱终成美好的宣言,鼓励更多学子投身冷门专业,但是对于将教育作为一场人生投资的普通家庭来说,这种“空头大饼”显然不好吃也难买账。想实现冷门专业的长久回温,不能只谈热爱、讲奉献,必须采取实际举措才行。
首先,国家要能保障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有一部分就业本专业。这方面,文物大省山西走在了全国前列。2022年山西实行“订单式”的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即毕业生入职就有事业编制,对应基本文博单位的工作需求,实行针对性培养方案、侧重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学方式。最终,据山西省招生办信息,除天镇县和大同县等8个县,其他县全部达成招生指标。要想解决冷门专业的缺人才困境,必须看到就业难是招生难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其次,国家与地方政府都要加大对冷门专业的资金投入。2022年11月14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立项名单,旨在为目前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研究断档、亟需抢救的冷门绝学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其中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特色地域文化研究、传统文献和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均属于冷门绝学的范围。由此可见,为了让“绝学不绝”国家正在努力,但据目前的情况看,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和范围还有待调整。
再者,还要加大对冷门专业的宣传力度。许多对冷门专业的刻板印象,源于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的理解和止于市场价值的判断。考古专业常被调侃是“掘墓的”,马科专业常被概括为“养马的”,甚至“赚不了几个钱”六个字还将冷门专业们“一网打尽”,这种看似调侃的背后,反映出树立全面专业认知的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相关专业虽然仍是冷门,但比起从前却是“暖”了不少。《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95后女孩临摹敦煌莫高窟、浙大博士带粉丝云游博物馆等纷纷“出圈”,打破了人们以往认为考古只是“掘墓”的印象,让许多网友接触到甚至爱上这个行业。可见,只有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让人们对其多一分了解、少几分误解,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冷”专业背后的“热”魅力和真价值。
冷门专业的走红固然可喜,但其持续发展还要从长计议,“继绝学”不能单靠任何一方的坚持,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宣传扩大,也少不了个人层面对内心热枕和职业规划做出抉择。倘若青年学子的内心已有对“冷门”的不灭之星火,以此为炬,未尝不是点亮人生道路的好选择。
(化曼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