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找到“人工智能必修课”的较好打开方式

2023-03-23 14:05:08    光明日报

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有媒体援引2023浙江数字教育大会的消息称,人工智能将成为浙江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中小学科学、数学等学科都将大篇幅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内容。

在中小学教育中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内容,这是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把人工智能作为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并改革评价体系,防止出现应试化、功利化的倾向,从而真正关注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

从现实看,“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走向,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如有学校引入人脸识别技术、表情监控系统,收集学生上课的表情与动作,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360度“无死角”的课堂管理;还有学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每个学科知识点进行精细化分析,其实质是对学生的应试训练升级。而这也正是在人工智能成为必修课的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出现的。

学校教育要及时根据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变革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教育部门、学校应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育人方式改革,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但对于人工智能“升级”为必修课,部分家长存有疑虑,担心这门课或被边缘化,抑或滑向“人工智能应试”,增加学生的负担。可以说,这些疑虑大多是家长们基于当前基础教育办学生态的自然反应。简单来说,就是不纳入中高考的科目教学边缘化,纳入中高考的科目教学应试化。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针对人工智能研发的新动向,不少教育界人士提出,教育必须变革,才能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但很显然,变革不是只在中小学增加一门人工智能基础课、必修课就能实现的,更根本的在于改革基础教育的教育模式,摆脱只重视知识教育的教育方式,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科学育人方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要从关注学科知能(知识与技能)转为关注育人。就人工智能课程来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只进行有关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开展综合性、实践性、项目化、跨学科的主题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从“学会知识”转为“学会学习”。

这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2月,教育部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提供了重要指引。可以说,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情况。

人工智能时代,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须加快改革。我国一再要求基础教育要摆脱应试化、功利化倾向,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评价。但由于中高考以单一的考试分数、排名评价录取学生的方式未变,不少基础教育学校仍采取应试教育方式,学生和家长关注的也多是学生学科成绩高低。如果这一评价方式不改革,我国基础教育对人工智能的“应战”,就可能仍是换汤不换药。为此,在对学校办学进行评价时,按规定开齐开足有关课程、课程教学质量及创新情况这几项都应作为核心指标。换句话说,重视对教师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推进形成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生态。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学历贬值”问题还能被忽视吗?
下一篇:超市用人脸识别防小偷:莫以维权之名行侵权之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