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晚,社交平台出现苏州大学一名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的网帖。受害女生称,该校赵某峰是自己的高中同学兼好友,曾多次盗用女同学及女性朋友照片,发到色情网站上,并恶意p图和造黄谣。此事引起关注后,3月18日,苏州大学回应,已启动调查程序,后续将根据调查情况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当晚,苏州大学再次回应,经调查核实,赵某峰违法行为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后续将按程序办理。
在事件中,受害人收到消息称她和其他几名女生的照片被人放在了黄色网站上,经过一番对朋友圈的筛查,最终锁定始作俑者赵某峰,并带着搜集整理的证据向当地报警。几位受害人选择联合起来解决问题,并采用司法程序让侵害者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也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更多潜在的、权益将被侵害的女性同胞,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让更多人看到了“被造黄谣”的优秀解决案例样本。她们勇敢向造黄谣的行为说不,是女性维权意识提升的鲜明表现。
长久以来,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人们普遍认为,关于“性”的话题不能随意在公众场合宣之于口,这样的“禁令”在女性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女性的发育羞耻、月经羞耻和身体羞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几乎随处可见,但这些话题依然属于难以在公共场合讨论的隐性议题。可是女性群体的“难以启齿”反而给了某些心怀不轨之人可乘之机,因为“羞涩”而难以向他人说明的传统观念降低了对女性违法犯罪的成本,因而让“造黄谣”为典型代表的侵犯女性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受害者的“失声”变相助长了加害者向其他女性侵害的可能,因为一旦出口即成为“羞耻”。
而随着互联网发展和主流意识的更迭,近年不乏主流女性名人或者普通人被造黄谣的事件发生。但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勇敢站出来,直面无中生有的黄谣。她们善用法律的力量将谣言粉碎,将身上被泼的脏水洗净,更善用“声音的力量”“我们的力量”,向整个社会传达“向造黄谣的行为说不,打破‘不可说’的羞耻”的观念。其中,“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则成为一个较为典型的“反造黄谣”案例。
当事人通过诉诸网络个人设置议题,让更多人了解到她被侵害的事件全貌,推动了社会打击造谣违法行为的进程,也鼓励了处在相同境遇中的女性不再忍气吞声,呼吁人们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类似事件中,已可见当代女性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意识的增强。的确,“不可说”的不应该是作为受害者的女性,“羞耻”的也不应该是权益被侵害的人。更多的努力,要用作于让侵害他人权益的人羞耻,让类似的侵害“不能说”“不敢说”,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
回观事件本身,相关的法律程序也在有序进行中,但我们的讨论也不能止于谴责:在了解事件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要勇敢向侵害我们合法权益的行为说不,更要有意识地打破隐匿在我们与言论场之间的“羞耻”。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