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查成绩需买VIP,教育乱收费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2023-03-20 10:56:33    红网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有青岛市群众反映,从2019年起,青岛市市南区海信学校老师在翼课网APP上布置作业,学生想要查看成绩和错题解析需购买VIP服务。经核查,群众反映问题属实。经督促,海信学校已向购买该教辅软件VIP服务的237名学生全额清退了收取的16.639万元。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对海信学校校长进行了约谈,对该校的违规行为进行全区通报批评。

如今,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不少学校都引进了各类应用程序、数字设备来辅助教学和管理。有了“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赋能,教育本应变得更加高质、高效、公平。然而,上述新闻却打破了这种美好的愿景。利用教育信息化违规收费的人,使得孩子们在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都会因为经济情况的差距,被分成三六九等,无法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这不仅损害了学生的权益,更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底线。

实际上,该事件并非个例。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四川省的邻水实验学校曾要求学生购买平板电脑,涉及学生13274人次,共收取平板电脑及软件服务费2437.65万元;山东省的冠县第一中学的教师曾以布置作业和线上答疑为由,推荐学生购买单价550元的“提分宝”,涉及学生1255人次,金额69.025万元。

针对此类现象,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19年发布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明确规定了“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推荐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有了白纸黑字的规定,这类现象却依旧屡禁不止,其问题究竟何在?

第一,事前的防范措施不够完善,教育部门和学校没有制定或落实健全的选用制度,给违规者以可乘之机。

此次事件中,海信学校引进的翼课网APP在华为应用市场中的综合评分只有1.2分(满分5分)。不少用户在评论中指出,该软件功能少、问题多,如果不购买价格高昂的VIP,连看成绩、重做题目之类的功能也用不了。《意见》规定,选用中小学学习类教育移动应用要“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双审核’制度”。如果确实落实了该制度,却在双重审核之下还是引进了有明显缺陷的APP,就说明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选用制度存在问题。引进前,相关部门和校方应该对需引进的应用或设备有充分地认识,可以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做好评估和检测工作。此外,调查了解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等多方的意见也是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

第二,事中的监管体系存在问题,导致违规现象无法及时得到处理。

海信学校自2019年起引进翼课网APP,但直到近日才被调查处理;2022年12月被通报的邻水实验学校要求学生购买平板电脑的问题,更是从2015年便开始了。像这样明显的违规收费行为为何一直没有被发现,持续数年?这反映出平台和相关部门的监管系统有严重的漏洞。外界的监督是监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育部门应设立便捷的举报通道,鼓励人们行使监督权,及时受理群众的建议和投诉。但是,平台和相关部门不能只被动地接受学生、家长的投诉,而是要把握好监督的主动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商店等平台要落实监督审核的责任,从源头处把违规APP挡在门外。当地教育部门也应与物价、市场监督等其他相关部门以及第三方专业机构,将不间断的线上监测与定期的线下督察相结合,建立常态化的监测预警通报机制。

第三,事后的惩治措施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威慑。

以上三起事件最后的处理方案基本上是一致的“退款、约谈或问责、通报批评”三部曲。这让人不由得发问:然后呢?在违规收费,损害了学生权益,破坏了教育公平之后,后果只是这样吗?这种处罚力度缺乏威慑力,很有可能使得部分利欲熏心者心存侥幸,继续做出违规行为。因此,针对公办学校利用教育信息化进行违规收费的行为,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处理力度,对其处以警告、记过甚至开除的处分。对于民办学校,相关部门可削减其招生计划,也可对学校给予罚款的行政处罚。此外,违规收费现象中相关的设备、应用也不能“隐身”。正如《意见》规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相关的“选用退出机制、负面清单和黑名单制度,推动将黑名单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上的种种处罚,还应在各个平台公开通报,媒体也应加强报道力度,提高大众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度,在社会上形成更加广泛、有力的监督。

技术应当成为教育公平的推动力而非阻碍,利用教育信息化进行违规收费的行为不容姑息。要想杜绝这类现象,政府各部门、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等各方都应协同合力,重视问题,反思并改善应对措施,让教育信息化能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范歆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