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农文旅融合,激荡乡村振兴“春潮澎湃”

2023-03-20 10:32:42    华声在线

人间芳菲月,春暖桃花开。当前,四川射洪市大榆镇积极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示范点,达到农业、人文与生态相互映衬、完美融合,美丽乡镇一跃成为打卡胜地,熙熙攘攘的人流让乡间烟火气氤氲升腾。

旅游业是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旅游,将农民的阁楼庭院变成了市民的休闲乐园,把生产耕作区变成了市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同时,以乡村旅游思维培植特色产业、盘活闲置资产,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为旅游业发展锦上添花。

创新思维,激发文旅市场更大潜力。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各地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将农耕活动与休闲农业、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精准发力,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设计,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以现代化思维发展乡村旅游,致力形成“环境因乡村旅游更美丽、产业因乡村旅游更兴旺、百姓因乡村旅游更富裕”的发展态势,以“农”兴乡村,以“文”促发展,以“旅”期未来。

乘势而上,探索融合性旅游新业态。“善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乡村旅游是旅游发展和消费转型的重点领域,一方面,要留住“绿水青山”;另一方面,要贮存“乡愁最初的味道”。把乡村打造成城市的“后花园”,要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宅居为形,在规划布局上突出乡村元素,在环境营造上显现乡土特色,在生活方式上体现乡风人情,使文化理念和美丽乡村相互融合。一个成功的乡村旅游项目,应当是情景交融、兼容并包,因此,各地可以注重酿好“特色酒”,把乡村打造成旅游目的地的同时,也要使其能成为心灵归属地。

以人为本,创造独特“体验情境”。乡村旅游兴,农民口袋鼓。乡村旅游成效好不好,关键要看农民有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各地要找准乡村旅游与振兴的结合点,建设田园综合体,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坚持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小镇”,开发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项目,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家乐”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不是简单的“开门迎客”,基层组织要在“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中,平衡个性、温度与共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乡村振兴注入休闲活力,方能更好地回应游客对“诗和远方”的追求。

春潮澎湃,激荡万千气象。新征程上,乡村旅游产业焕发勃勃生机。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唤醒“沉睡”资源、有效拓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乡村“造血”能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耿牧海)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一篇:办好人才“心头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