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加力促进农村消费环境改善

2023-03-20 10:20:53    人民网

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农村消费环境与相关问题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对当前农村消费环境的综合满意度为75.35分,总体表现良好。比如,受访居民使用4G/5G移动网络上网的比例达到78.5%,80.2%的受访者对农村网络信号质量给出了积极评价;在网络信号高覆盖的基础上,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了同样便利的移动消费红利,这包括无现金支付、手机扫码支付、网络消费习惯等在农村逐渐普及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也显示,农村居民消费综合满意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背后原因就在于,农村消费环境目前仍面临一些问题和障碍,这包括农村老年消费者权益保障难,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短板较为突出,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依然存在、商品质量有待提升,农村消费供给有待丰富,农村市场的售后服务还有待规范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3.8万多个乡级行政区,县乡人口数量众多。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农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我国消费市场总体的38%。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有助于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并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需要知道的是,大有可为不等于目前无需作为,发展潜力不等于当下战力。因此,报告也就农村消费环境改善和提升给出明了建议:在农村消费环境上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还需围绕突出问题和核心诉求,拿出一揽子方案与举措,统筹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一鼓作气、善作善成,切实推动农村消费环境优化、农村消费信心提振、农村消费活力迸发迈上新台阶。

从供给端来说,要着力在农村流通设施与农村市场优质供应上下功夫,大力畅通下沉和上行双通道,不断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商超、便利店等零售终端少,物流配送时效慢,农产品流通网络不健全等,是不少县域地区流通体系的短板所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供需循环。健全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在商业设施上,要鼓励各地农村因地制宜,丰富村级店快递收发、农产品经纪等服务,满足农民便利消费、就近销售需求。在物流设施上,要加快推进乡村物流快递配送体系建设,尽快补充农村快递点位数量,细化农村快递物流网络,提高县级层面快递物流的配送效率。当前,农村居民消费去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品质型消费正逐渐取代温饱型消费,因此要多角度发力丰富农村消费供给,加强商业资源调度配置并适当补贴,着重发挥相关商业连锁和供应链优势,着力发挥品牌供应链和农村电商新业态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商业的丰富性和标准化水平。

从需求侧来说,要在提振农民消费信心、提升农村市场监管水平、营造安全、放心、健康的消费环境上等方面写好大文章。

报告显示,44.5%的消费者表示最近一年内曾在本村及附近的市场上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食品类预包装产品和部分烟酒、饮料产品问题相对集中,35.0%的农村消费者表示本地实体店不提供退货、换货等售后服务。说实话,这些问题产品与售后阙如,是非常影响老百姓消费信心的,倘若长此以往,只会导致农村本地消费力加速外流到城里,成为乡村现代市场体体系建设的一大掣肘。为此,一方面,必须完善农村消费者维权支持网络,建立健全服务农村基层的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加大消费教育宣传力度,持续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活动进乡村工作,并根据农村居民需求特点,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消费维权知识宣传。另一方面,必须把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和加强市场监管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城乡联动机制,加强源头治理等多方面措施,严厉打击农村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经营行为。

扩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方面要聚焦更好服务农村流通,把握流通变革趋势,顺应流通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流通服务水平,加力促进农村消费环境治理和消费者满意度提升,不断增加农村品质消费供给和消费维权供给,实打实增强老乡们消费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助力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生活。( 子 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一篇:办好人才“心头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