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新基建不妨多让企业唱主角

2023-03-14 23:51:07    经济日报

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是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基本前提,而且是稳投资特别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抓手。近年来新基建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稳投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引擎。

日前,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投资管理 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平台企业引领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已有70余家中央企业、超过700户子企业积极布局投资新基建领域。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相关领域投入,特别是在企业层面,将综合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措施,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作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是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基本前提,而且是稳投资特别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抓手。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稳投资、惠民生、促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我国经济正加速向正常增长轨道回归,按照需求牵引、系统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多部门也在密集谋划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支持政策。从近期各地投资项目清单看,“东数西算”、特高压、新能源、5G基站、数据中心等布局也在不断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篮子”正变得更加丰富,新基建仍将是最活跃的投资增长极之一。

不过,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满足公共服务要求的同时,其自身的产业属性更加突出。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持续改变着现有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新基建作为数字科技发展的必要支撑,同样面临着上游技术迭代快、下游应用场景不够丰富、消费需求不足等诸多不确定性。从投资的底层逻辑看,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更类似于产业类投资,甚至具备了一些高科技产业创新创业投资的特征。在各地实践中,目前已有不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进入新型基础设施及上下游相关产业领域,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于上述判断,在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项目投资的积极性,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对社会资本留足空间、给足政策、加足马力,让更多企业在新基建投资中唱主角。

在留足空间方面,除去关系国家安全及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设施以外,其余的新型基础设施要给民营资本、境外资本等社会资本留下更多的投资空间。在给足政策方面,在我国首次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地方专项债适用范围的基础上,今年要继续用好中长期贷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加足马力方面,要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REITs基金等投资重大新基建项目,发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

需要指出的是,新型基础设施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要更加重视对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和延伸,加快打通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强化新基建用建并举、以用促建,推动新基建与新业态、新产业协同发展,释放其在新消费、新制造和新服务等领域的更大潜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年轻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
下一篇:提振消费信心,“315”在行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