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真正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党员干部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务求真意,不如此就很容易落入各种形式主义的窠臼之中。
“求是”,正是调查研究的精髓。《说文解字》中,“求”为追究、探究;“是”,即真也。“求是”一词直截了当地概括了调查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真研究问题”和“研究真问题”。我们党的百年实践证明,研究问题,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我们唯有拿出“求是”的作风和行动,与问题不断博弈,深入探究、寻求真相,进而提出对症之策,才能在运用调查研究的结果中不断增强谋划发展的本领和水平。
“求是”在于谋定后动,关注势、把握时。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选准调研课题,是开展调查研究的第一步。反之,若没有问题导向,想到什么就调研什么,很容易犯“盲人骑瞎马”的错误,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中心把不住、焦点抓不住。一方面要关注势。对事关地方发展的形势、态势、局势精准研判,抓住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的前沿问题、重点问题,寻求统筹解决的思路办法。另一方面要把握时。正所谓“文当其时,一字千金”,调查研究要紧跟时代、紧贴时情、紧扣时机,将目光放在党中央部署正在做的事清、新时期高质量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人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痛点,等等,及时带着课题走下去、谋得良策提上来,力求用最短的时间拿出最务实管用的成果。
“求是”在于脚沾泥土,真调查、敢较真。调查研究“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纸上得来终觉浅”,调查研究不是做过客、当看客,只有下马观花、脚沾泥土,在熟悉“上情”的基础上沉下去了解“下情”,才能多维度获取真实的一手材料和新鲜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敢较真碰硬的勇气,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多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真走、真听、真言、真究,多用侦探式的眼光于细节处探求真相。最可贵的则是报喜更报忧的品质,不走“经典路线”、不搞“盆景式调研”,把企业经营的难处、社区治理的痛点、群众生活的问题原原本本发现出来、反映上来,在直面问题中找到办法、在解决问题中凝聚共识。
“求是”在于一针见血,善于思、成于策。“行成于思毁于随”,调查研究不能就事论事、浮于表面,需要我们善于思考、解剖麻雀,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决策思路和工作举措,最终达到“研以致用”的目的。基于此,做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须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多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专业思维,从正反两面厘清各种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调查所得的零散认识系统化、表面现象深刻化,从而一针见血地吃透产生问题背后的实质原因。同步,须树立“以用为贵”的结果导向,针对问题的对策建议既要符合实际、对症下药,也要推陈出新、敢树一家之言,切忌空、旧、浮,将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抓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的落脚点。唯如此“求是”,调查才有意义,研究才有突破,调查研究才有实效。(作者:王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