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一对夫妻,花200万建了一座四层别墅,除去自己的房间,别墅里还有10个空房间,想找一些老伙伴一起抱团养老。她找到记者,发布了招募信息。
然而该事件曝光后,网友却纷纷表示“不看好”。
老龄化愈发加重的当下,“如何养老”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抱团养老”本应是一项有益的实践,但回顾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的老人众筹购买一栋楼“抱团养老”终散伙,以及其他大量以失败告终的案例,无一不在委婉地告诉我们,这种“互助型”养老模式只在理论上可行。
就其最直观的方面而言,经济因素是绕不开的话题。以这对浙江夫妇开出的入住条件为例,“每月每间1500元,餐费另算”,对普通家庭,尤其是对老人而言并不便宜。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在每顿吃多吃少、水电用度是否平均等牵扯到钱的细节问题上难免有更多计较,这就更容易产生经济上的纠纷,也让原本“同龄人互帮互助”的童话变得更像是老夫妻自办“养老院”的故事。
再者,老年人之间的性格磨合不是件容易事。一方面是脾性不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摩擦尚且难以避免,更不必说没有情感基础的陌生人;另一方面,老人几十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更难改变,而老年生活比较清闲,合住的老人相处时间较长,如果摩擦不断,矛盾的累积最终会把“团”拆散。
而能否真正达到“互助”的目的,依然有待商榷。随着老年人年纪增长,身体出现问题的概率变大是必然导向,这就极有可能出现大家自顾不暇的尴尬局面,哪有精力照顾其他老人?在没有子女、护工等年轻人干预的情况下,老年人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助”。
置身老龄化时代,社会固然需要养老方案的创新,但在理论和多次实践均证明了“抱团养老”不可行的前提下,是否有再次试错的必要呢?居家养老或选择专业的养老院虽然传统,但都是可行的措施——“养老”说到底求的是一份安稳。
(周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