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张颂文向张纪中道歉”的话题冲上热搜。此前,有网友爆料称,张颂文多年前在沙漠中拍戏时,捡拾被风吹走的垃圾,一回头发现剧组车已经开走。事情一出,有网友推断出该剧组是电影《兵圣》剧组,并跑到张纪中导演的微博下责问。虽然张纪中多次进行回应,但仍然遭到持续数月的网暴。张颂文为此道歉,称很抱歉给对方造成困扰,也无济于事。
在沙漠里捡拾垃圾,本来是保护环境的有益行为,但是网暴者却无中生有,将这一行为复杂化。这些网暴者打着“匡扶正义”的旗帜,凭空捏造出一位优秀演员成名前受欺负,最终完成逆袭的故事,甚至跑到张纪中导演微博下“鸣不平”。实际上,他们也并不是真正关心这一事件,他们只是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怨气发泄到互联网上,在这一事件中,道歉的不应该是受害者,而是那些“口无遮拦”的网暴者。
我们看到,尽管张纪中导演做出澄清,并希望广大网友“不造谣不网暴”,一部分网友仍然对受害者步步紧逼, 甚至“恶语相加”,认为他们两个人是在进行炒作。对处在一种“匿名”状态下的网暴者来说,他们不关注真相,却往往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丝毫不考虑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试想,张纪中作为一名颇有影响力的导演,在面对网暴时尚且难以自辩,如果普通人遭遇如此大规模的网暴,又会是怎样的无助呢?
事实上,近几个月,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从粉发女孩遭网暴去世到高三女孩百日誓师被骂,网络暴力的破坏性有目共睹,希望依法依规解决网暴问题,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提出的设立反网络暴力法这一建议,得到不少关注和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李君也建议通过立法遏制网络暴力,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网暴者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甚至存在“罚不责众”的心理,从而做出种种宣泄本能的行为。从长远来看,用立法形式遏制网络暴力,可以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氛围,有效保护人们不受网暴的侵害。
除此之外,现在很多社交平台的内容定位和推荐机制,很容易导致个人受困于“信息茧房”中,也会让群体和群体间存在认知断层,从而使偏激情绪爆发,逐渐演变成网络暴力。因此,社交平台也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摒弃“唯流量论”,重视内容的审核和发布,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遏制网络暴力“狂飙”,需要更多人践行文明上网理念,多一份善意,少一些戾气,在全社会形成合力。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网络暴力必将得到遏制。(刘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