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各高校陆续举办了高考百日誓师大会,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第一中学百日誓师大会上,高三年级学生代表的发言引发网友热议。从鼓舞同学们拼搏高考的方面来说,其慷慨激昂的发言内容无可厚非、毋庸置疑;可当我们真切贴近其发言时那狰狞的面容神态时,不管内心被她的多少激情打动,也不禁使人生出疑虑:这女孩是“吃”定高考了吧?非这条路不走了吗?
高考的机会就摆在那儿,“吃”与“不吃”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牢藏于社会深处的教育观念告诉我们:从小学起,我们会读书12年;12年为的就是18岁的高考,这是撼不动的定律!确实,习惯了这样被灌输,习惯了在既定的知识内容里一遍又一遍,我们整个懵懂的青春都在为高考而疯狂。可高考似乎更像是一种洗脑,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真的要去“吃”定这块不大的面包吗?真的没有其他可以实现与高考同等价值的方式吗?
我们可能得出的答案不多,但抛开其他价值形式不谈,就高考而言,每个人的起点不同,在不同环境下,高考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对于这一事件,网友们的评论大体出现两个极端:一为完全地赞同和鼓励,认同该学生代表青春热血的发言,倡导奋斗正能量;另一类为犀利地讽刺和抨击,视陈规的高考于不屑。究其原因,莫过于中国内部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均,不同地区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思想和行为是不同的。在浅显的新闻视听中,我们过早地下了定论,但后知后觉,我们似乎忽略了其中的细节:桑植县是湖南省最偏僻的县城之一,偏远地区落后的教育环境可能就已是当地学生“吃”定高考的前提。
笔者也出生自偏远的地区,深有感触:父母的观念或停留在结婚、生子、过日子,或为读书、学习走出大山。相较于前者一眼望到头的日子,我们更愿意选择后者,至少我们有离开浪浪山的机会,可要争取到好的机会,可能只有高考这一条路。此时,高考于我们而言,就是未来。相反,生于发达地区的孩子从这一方面来说是幸福的,无论是金钱、眼界还是个人能力。他们不是非要“吃”定高考这块面包,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会有很多可控的空间,此时的高考成为了一种选择。所以,我们不必去批判和纠结这位学生代表是否被高考所洗脑和魔咒,她只是在做着她能力范围内能达成的事情,鼓舞同学们高考的士气,也鼓励着自己百日里更加努力。
古有千人科举,今有万人高考。高考该如何远离畸形的发展,才不至于让我们为高喊口号的学生们而可惜。近期网络上关于2023年高考难度将大大加深的传言给考生们带来了不少担忧,“高考让大山的孩子留在大山”的焦虑氛围充斥着社会话题。正如这位高三学生代表的发言带来的部分反感,我们不希望在未来高考中,看到学生们为高考而不顾一切的畸形的热情。目前,各地都在陆续进行高考改革,努力让学生们获得更加综合性、高质量的教育培养,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基于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了高考变化后,学生们以更加健康的面貌来迎接高考。而现在仍处于所谓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们呢?应试教育的尾声迟迟不肯离去,学生们还执拗于“高考一条道”的山坳,使劲儿苦挖。
当然,外界的变化我们无法预测,专注于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或是不变的真理。我们是否可以成为教育探索的主动方,将高考的菜谱更加多样化,更加适用灵活,使每位学生都能以自己喜欢且健康舒适的方式去“吃”定高考。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亦为重要,努力摒弃陈旧的非“吃”定高考不可的观念输出,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会更加实际。
曾经为这样一段对话破防:“你的梦想是什么?”“高考啊,考上好的大学!”“然后呢?”“嗯……不知道……”
我们于年少轻狂时不知世事深浅,空有“吃”定高考的梦想高飞,却不知未来身处何处。回首往日阑珊,我们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从自小形成的观念里挣脱,去构建长大后自己所亲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不妨重新构想高考的设定:欲不“吃”,那该如何活得精彩?欲“吃”,便下定决心,付出实际高效的行动,谁也撼动不了自己的未来!
(韦覃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