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你太美”“你个老六”,不知不觉间,三俗网梗席卷了青少年群体。小时候的跳皮筋捉迷藏变成了“峡谷见”“组cp”……5G时代,众多事物“一网互联”,应当注意到,网络对青少年正在产生着难以预估的影响。
小孩子一开口就是网络热梗,原因不难分析。首先,网络大环境难辞其咎,社交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平台是烂梗产生与传播的温床,缺乏判断力的小孩极易被洗脑;其次,即使不长接触网络,也难以保证孩子在班集体不会受到影响,青春期的孩子十分在意别人的目光,如果完全不加入班级“流行文化”中,反而可能有受到排挤的风险;最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对孩子教育的首要参与者,不少家长却因种种原因缺席对孩子的网络教育,甚至将“给孩子玩手机”作为解决孩子哭闹的方法。此种教育方式,必然会加剧网络对孩童的荼毒。
对孩童触网尺度的把控,不应执着于“一刀切”,用断网作为阻断消极影响的唯一方式。从各个app推出“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用网时间和用网范围,到人大代表提议“停止向未成年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可以看出人们对青少年用网的逐渐重视。然而,无论是“青少年模式”还是全然“停止服务”,这些措施都是用一种否定性、回避性的方式限制青少年用网。经笔者对微博、b站的青少年模式亲身使用后发现,搜索、评论、转发等功能虽被强制关闭,但触发页面仍旧保留,同时上面标识着“青少年模式下无法使用该功能”。如此设计页面,反而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勾起其逆反心理,用家长身份证实名认证使用网络平台。而通过目前青少年对网络热梗的熟悉度也可知,这种强制性的回避措施在少年群体中的效率并不高。
要想真正让网络对孩童从“毒药”便成“鲜花”,需要从下至上的共同努力。生活在5G时代,网络几乎像电力一样不可或缺,也不该成为小孩子不可触碰的潘多拉魔盒。对父母而言,陪伴引导或许比禁令更高效;对学校而言,更系统专业的科普工作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看待网络,并提高他们对纷繁复杂信息的判断力;对平台而言,建立一个健康绿色适合孩子的网络社区、完善内容审核标准,或许比欲盖弥彰的“青少年模式”更有用。
从“文字失语症”到“一开口就是网络烂梗”,社交媒体“短平快”的内容持续降低着人们的耐心阙值,对出生在短视频时代的孩童来说,这无疑是对其价值观及思维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挑战。想要迎来转机,清朗的网络环境很重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也很重要。
(张宗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