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了针对106垃圾短信监督调查报告,报告称,106短信平台已经成为垃圾短信的最大发送源头,76%的消费者表示经常收到“106”开头的垃圾短信。传统短信通过互联网技术升级后,消费者难辨真假,106短信已经成为坑害消费者的工具,很多消费者表示都上过106钓鱼短信的当,有的被骗取了个人信息,有的被短信钓鱼“积分换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还有的手机中了木马病毒。
上海消保委的这份报告,引发了广大消费者的共鸣。106短信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企业,一开始是给银行、证券等部门与用户联系使用的,不过后来慢慢逐渐被一些人利用,成为获利的工具。近年来,消费者深受“李鬼106”之害,以消费者反映较多的标注“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贷款类短信为例,竟然没有一条是真的。其受害面几乎可用“全民中招”来形容。
面对真假莫辨的106短信,人们既不敢打开链接,也不敢轻易回复“T”退订信息,这是一个极为奇葩的陷阱——如果点击短信中的链接,你将可能被直接引诱进不法者精心设计好的“贷款”“积分”等陷阱,难以脱身;如果回复“T”退订,则将可能被标记为活跃用户受到变本加厉地持续轰炸,你的电话号码甚至可能被“倒卖”给其它公司,不堪其扰的信息和电话由此而来。如果屏蔽106短信,其结果仍不会让人安心:有消费者通过调整手机设置屏蔽假106短信,但不少通过106短信发送的政府部门通知、网站验证码、商家“积分清零”等大量正规信息,也被一起关进了“小黑屋”,屏蔽掉这些有用短信,极有可能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
公开信息显示,106短信是基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提供的短信端口发送的短信,运营企业必须资质牌照齐全,而且短信发送者也需要进行严格实名认证。但106短信竟成了垃圾短信最大的发送源、网络欺诈的“重灾区”,这暴露出运营商监管的滞后和失职。尽管此前有媒体不断曝光,但问题始终难以根治,这迫使消费者不得不进行自救,防垃圾短信的工具因而层出不穷,真是莫大的讽刺。
传统短信通过互联网技术升级是好事,但短信服务的升级,不仅要便利企业和商家,也要对用户权益保护多一些关照。106垃圾短信长期坑人,“李鬼”屡屡干翻“李逵”,暴露出运营商的问题。运营商从疯狂发送的垃圾中攫取了丰厚利润,却把困扰和风险留给了消费者和整个社会,这种乱象不能再继续下去,对106短信发送平台,有必要再进行使用风险的评估,对已经暴露的短板、问题,是时候堵漏补缺了。
作为运营商,理应成为106垃圾短信治理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完善大数据监管、便利用户举报等手段,从源头掐断垃圾短信的传播。此外,相关电信法规也要与时俱进,比如,上海市消保委就建议,三大运营商在发送106短信时主动标注发送者实名;同时建议国家工信部制定出台部门规章,要求在106短信内容中强制标注发送者实名。这些建议可谓有的放矢,希望相关部门听取和采纳,广泛吸收各路智慧,形成制度层面的治理规范。
一句话,强化监管,完善制度,严惩相关短信违法行为,让更多手机用户远离垃圾短信骚扰。(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