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学生还读纸质书吗?青岛大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据媒体报道,青岛大学六届五次教代会征集到的一份提案披露,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由十多年前的每年约60万册,降到了每年约6、7万册的数量,借阅量降到了十多年前的10%,学生一年的课外阅读图书量大致仅有2~3册。提案建议成立校、院、系以及跨单位的各级各类由教师引领的形式多样的“读书会”,以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
大学图书馆海量的书籍沉睡“馆阁”无人问津,当然令人痛心。不过,该提案建议成立“读书会”,以拉住青年学子,实现借阅量的“止迭回升”,恐怕未必能够如愿。
一者,如今的大学图书馆借阅量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此前有媒体报道,南京大学的数据显示,南大图书馆年度单本借阅量最高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借阅量仅为161次。而像《国家竞争优势》借阅量98次,都能跻身前十名了。大环境如此,仅靠局部的“小气候”,很难彻底扭转局面。
再者,读书的大学生都去了哪里?除了确实有流失的部分外,如今很多大学生更习惯电子阅读。同样是来自南京大学的数据显示,南大2022年的借阅册次比上一年有所减少,但是电子资源的使用量是在增加的,2022年的电子资源的使用量是一千九百多万次。想想看,纸质书年度借阅量冠军才是区区的161次,而电子资源的使用则接近两千万。尽管其中可能也不排除“浅尝辄止”的成分,但这种情况在纸质书中一样存在。
可见,在阅读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的形势下,仅仅痛心疾首于大学生“不读书”,未必就是全部真相。面对这一问题,学校正确的办法是做好引导,管理者首先要转变观念。再说了,读电子书难道就不是阅读了吗?
其实,大学生在读书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大学生自身有关,也与当下大学办学思路有关。2022年7月,据知网一篇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的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分析论文中的问卷数据,有64.93%的学生认为没有充足的时间阅读;37.18%的学生认为不能坚持阅读;23.16% 的学生没有阅读方向和规划;更有20.04%、19.09%的学生没有阅读需求和自身不善于阅读;有42.61%的学生认为图书馆的新书少、没有满足需求……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大致获得这样一些线索:大学对读书有没有相应的指导?大学有没有形成活跃的思考氛围,从而激发起学生读书求知的愿望?大学图书馆的新书能不能跟得上社会的热点?
读书当然是个人的事,但却从来不是孤立的事,需要思想的碰撞,需要心灵的放飞,需要在专与博之间的深挖广拓。如果大学生从入学起就被灌输就业公考等坚硬的内容,怎么可能会沉下心读书?并不是说功利心不好,而是如果一味强调这些,很难让人有向往“诗和远方”的心境。
当然了,如果大学的“读书会”真的是基于兴趣,倒也能够营造一个读书思考的宽松环境。久而久之,也一定会稳住一部分大学生的心性,使之热爱读书。但一定要注意,如果试图以组织化的方式,强制把大学生拉回读书现场,就走向了另一面,并不可取。不止操作难度大,实际效果也未必佳。(龙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