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中国诗词大会》热度不减,古典诗词也能深入人心

2023-02-17 15:14:08    红网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近期热播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围绕燃、寒暑、心动、天下、十年等关键词展开,品味着点滴欢喜与万千滋味,勾勒出千里江山与家国豪迈,让观众与诗词再一次相遇。回顾《中国诗词大会》走过的8个年头,从飞花令到诗词接龙,再到“云中千人团”,节目形式不断变化,进一步引发人们思考:古典诗词为何魅力不减?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深入人心?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瑰宝,一直流淌在人们的生活中,滋养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道德情操。这种传承至今的文化因子,或是嘤嘤之语,或是浩然之歌,早已经长在人们的血液里,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追寻“诗和远方的田野”,无论何时何地,或喜或悲,我们总能在古诗词中找到情感的共鸣。

同样的,古诗词也教会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感受不一样的生活和美好。面对同一场春雨,孟浩然传达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淡淡哀怨;杜甫却表达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面对夏天的炎热,辛弃疾为丰收的年景感到由衷的喜悦,写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白居易则为农家的艰辛表示同情,感慨“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面对社会变迁,《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作为突破口,让传统文化身披时尚外衣,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的经典之路。在节目中,AR、VR等技术的融入,让北宋的街市、敦煌的飞天和九色鹿等多个经典场景和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而“身临其境”“诗词抢答”“沉浸式体验”等丰富多彩且充满趣味的赛制形式,也带领观众领略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美。节目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交织点,弥补了综艺类节目“原创性不足”的短板,从而让“诗词热”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中国诗词大会》发光发热的背后,也是一段用坚守书写传统文化新篇章的八年岁月,就像点评嘉宾郦波老师所言:“华夏文明是典型的时间延续性文明,所以中国人讲求在光阴中积累、岁月中沉淀”。八年时间不短也不长,可以默默无闻,也可以掷地有声,也正是凭借八个年头的坚守与创新,《中国诗词大会》才能在一季又一季里不断探索诗词的奥妙,引领文化创新的浪潮。

展望未来,如何延续古诗词的热度,让传统文化真正热起来,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对节目组来说,要避免矮化传统文化,给传统文化带上“竞争”和“功利性”的标签,同时,要注重节目的创新性和原创性,通过多渠道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不陷入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的固定模式中。对观众来说,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多读多学多练,更要思考如何应用,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同时,也要走出去,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社会在不断进步,而古典诗词的魅力永存,在一次次的推陈出新中,古典诗词也能深入人心。

(刘一昂)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