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春节期间,为活跃市场、提振需求,多地密集发放各类消费券,涉及餐饮、家电、文旅、百货、汽车等诸多领域。
一子落,满盘活。消费券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能够以较小金额撬动较大的消费市场。发放消费券,也是疫情期间被反复证明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去年6月至12月,湖北省先后投入12.59亿元财政资金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金额50.46亿元。今年,天津市从1月11日起陆续发放第二期1.15亿元消费券,叠加企业、平台打折让利和补贴,预计拉动消费33亿元以上。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传统消费旺季,此时发放消费券,更能事半功倍。这降低了家庭的消费成本,有助于激发人们“买买买”的欲望;同时,也活跃了消费市场,进一步提振经济恢复信心。
特殊时期,信心比黄金还重要。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街边小餐馆里飘出阵阵香味,商场超市里人来人往,城市道路上开始堵车……这些熟悉的热闹景象,点燃了城市的烟火气,鼓舞了人心,释放了消费活力。这也预示着民众生活逐步回归正常。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各地发放消费券,搅动了市场的“一池春水”,有利于撬动新一轮消费与增长,形成“消费扩大—生产投资增加—收入提升—消费进一步扩大”的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消费券发放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手机都快戳破了,还是显示系统繁忙,上网一搜,倒卖消费券的黄牛却格外猖狂。”黄牛倒卖、违规套现、异地薅羊毛等乱象,令政策效果打了折扣。有鉴于此,就要严肃追责机制,从而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不过,消费券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在花钱的问题,改变不了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百姓手里有钱、愿意花钱、赚钱不难,才会真正形成消费欲望和消费信心。企业有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才会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着眼长远,促进消费恢复,既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扩大优质供给,也要努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千方百计做好稳岗就业工作,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从而不断释放消费潜能。
实际上,经历过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之后,很多人的消费理念已悄然转变,不再盲目“剁手”,支出愈发理性,更愿意为兴趣爱好等个性化体验活动买单,比如今年过年,“买健康”就成为了热门。深挖消费复苏潜力,还需要把握大众消费习惯的变化,摸清不同群体的消费特点,从而充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梁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