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商务局近日联合印发《清理隐性壁垒优化消费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聚焦餐饮、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大型商场、电商零售、新能源车、民宿、文化演出、新消费品牌孵化八个业态,提出51项改革任务打通痛点堵点。这些改革任务覆盖70%以上居民消费,将为全力恢复和扩大消费积蓄新动能,为北京高质量发展增添新优势。
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丰富多彩的体验带动消费市场进一步回暖复苏。假日期间,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企业实现销售额50.9亿元,恢复到2022年同期的98%;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达2500余万人次,恢复至2022年同期的88.7%。
近年来,北京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流通效率明显提升,消费已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消费是终点也是起点,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直接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循环的重要环节。因此,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激发消费新潜能、挖掘消费新价值,首先需要打破各种影响消费活力迸发的隐性壁垒,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好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并稳步扩大。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北京一直在不懈努力。高质量完成5.0版362项改革任务,出台助企纾困优化营商环境“34条”,为企业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约20亿元;深入研究世行新评价和国际规则,形成66个国际文献和标准、106项改革任务等一批清单成果;编制形成668项行政许可事项清单,“一业一证”“证照联办”等改革拓展到餐饮、书店等20个行业,办理材料和时间大幅压减70%……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针对促销费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进一步打通影响消费恢复与扩大的痛点堵点,无疑很有必要。
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但不能回避的是,不同消费业态的营商环境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隐性壁垒。这其中,既有食品经营许可证通过率低、核查时间长、企业需要多头跑多次跑之类的问题,也有商业设施外立面装修改造办理规划许可专家论证环节多、时间久之类的问题;既有办理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备案证明门槛较高等问题,也有电商零售企业融资难度大、跨境电商经营范围有限等问题。
此次提出的51项改革任务,就是要针对这些隐性壁垒采取清理措施。从为连锁企业集中批量办理业务,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医院、公园、地铁、科技园等引入品牌连锁店,到加快规范商圈广告、外摆、促销等办理流程和标准,在重点商圈组织外摆试点;从研究出台密室剧本杀等新型文化业态内容管理规定,到编制商圈交通组织方案,提升地上地下交通连接程度,推进停车设施共享共用……这些更加精准的政策措施,将使企业享受到更精细化的服务、更好的体验和更多的获得感。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是一项系统工程,破除消费隐性壁垒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而加快补上影响扩大消费的显性短板也是当务之急。因此,大力提升重点商圈品质,推动建立一批直播电商总部与结算中心,完善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等等,也都需要一体设计、同步推进,从而更好激发消费活力。 (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