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位于山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港城热力有限公司,成排高耸的柱状罐体和管道交叉连接,占地约20亩的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及同步制氮装置正在运行。
“项目投产运行以来,在满负荷的运行工况下,二氧化碳的捕集能力达到每年10万吨,同时每小时副产氮气15000立方米。”公司副总经理张健说,“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临港化工产业园进行集中供热,该项目能够将锅炉烟气经过加压、冷却、脱硫、吸附提纯等工艺实现二氧化碳、氮气高效回收。”
他算了笔账:2020年3月正式运行的锅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项目(一期)投资9000余万元,目前捕集率达到80%,纯度达99.5%。半负荷运转下来,年营收超2000万元,实现了可持续的微利运营。
此前,成本问题一直是二氧化碳捕集企业的困扰。“这个项目既能捕集二氧化碳,又能同时或单独捕集氮气,作为副产品的氮气可以作为原材料供应给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化工企业。”张健说。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全国“十强”化工园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2022年综合能源消耗达到365.22万吨标准煤,集中供热系统煤炭消费量达到108.21万吨。
“我们在对企业废气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含有大量氮气,每立方米氮气可以卖4角钱。”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2019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联合开发了二氧化碳捕集并同步制氮工艺技术,并推动该技术在园区的炼化、化工企业试点应用,实现了捕碳与增效的双赢。
其中,在某炼化企业的甲醇制氢装置上开展的试点,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达到15万吨/年,相当于植树近225万棵。
此外,通过与中石化胜利油田的合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试点项目生产的二氧化碳供给胜利油田,实现了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的全流程应用,而CCUS的研究与应用,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根据测算,仅开发区内4家炼化企业的制氢装置年产二氧化碳尾气就达到180万吨,开展碳捕集的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这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创新、构建绿色循环经济、实现能效领跑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面对产业结构偏重、能源需求刚性增长等现状,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在全国化工园区中率先编制了《绿色低碳发展规划》,邀请专家为开发区绿色发展“问诊把脉”,多措并举推进源头、过程和末端的减碳降碳,加快集群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以来,开发区投资75亿元,实施了133个技术改造项目,年节能35万吨标准煤、降碳98万吨,园区底色更绿,发展底气更足。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