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库布其沙漠中的大道图湖畔。 本报记者 刘发为摄 |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光伏基地。 新华社记者 贺书琛摄 |
库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 本报记者 刘发为摄 |
沙漠之中,水贵如油。
不久前,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记者再一次来到库布其沙漠。汽车行驶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的穿沙公路上,天空下起了雨,在甘霖的滋润下,道路两旁成片的绿色植被格外明亮。
从1999年建成第一条穿沙公路至今,杭锦旗境内形成的“四纵五横”沙漠公路网,在绿色植被的保护下绵延。这一条条“绿色动脉”,是库布其治沙人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来的绿色奇迹,也正通向库布其更加美好的明天。
库布其生机盎然
1988年到2022年,30多年间,库布其沙漠的黄色不断被绿色所取代——在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开幕式上,这一段库布其沙漠今昔对比的视频吸引了全场的目光。
在当地人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的库布其沙漠曾是一片“死亡之海”——没有道路、没有电路、没有活路。如今,库布其沙漠的生机渐渐回来了,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53%,年降雨量由不足70毫米增长到300多毫米,沙丘高度整体下降了一半,许多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种树是件积德的事。”
世代居住在杭锦旗杭锦淖尔村的高毛虎,种树种出了这样的心得。
以前,高毛虎一家的经济来源仅靠20亩贫瘠的盐碱地,频繁的沙尘也严重威胁着一家人的生计。
改变发生在1999年。那一年,杭锦旗第一条穿沙公路开通,高毛虎和乡亲们在政府的带领下种树护路,用高毛虎的话说,“把沙漠围封起来,先从边上开始,一直往里推”。
2004年,高毛虎当上了库布其治沙企业亿利资源集团成立的民工联队长,每年雇工一二百人,承包种树几千亩。树越种越多,越种越好,高毛虎一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令高毛虎没想到的是,原本只是为了临时“挣口饭吃”的职业,一干就是20多年,成了他热爱的事业。高毛虎说,坚持种树治沙,既是为现世积德,也是为后人留福。
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中,有一位是来自库布其沙漠的民工联队长,人们都亲切地叫她“花姐”。
“花姐”本名叫敖特更花,住在库布其沙漠北缘一个叫道图嘎查的小村庄,出嫁前就在沙窝窝里长大。“小时候家乡没有路,也没有电,读书是个大难题,买东西要骑着骆驼去几十公里外。”曾经,“花姐”家虽然养着200多只羊,但由于沙漠的阻隔,很难卖出去,“额吉(妈妈)常常倚着门,望着茫茫的大沙漠独自流泪。”敖特更花说。
20世纪90年代初,道图嘎查里开始了种树。“花姐”起初并不相信能在沙漠里种活树,后来看到村里种下的一棵棵沙柳活了下来,欣喜地看到了希望。
从2003年开始,“花姐”在库布其沙漠从事治沙绿化,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200多个亿利治沙民工联队中唯一的女队长。她待人温和,除了有许多当地的乡亲们跟着她种树,还有一些来自甘肃、宁夏、四川等地的劳务工人跟随她到中国西部许多省区的项目上种树。
“花姐”把带队种树做成了事业,不仅带领老乡和劳务工人脱贫致富,她自己也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鄂尔多斯市“三八红旗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个人等荣誉。
治沙有了更多利器
“随着生态科学的持续推进以及节水、育种、光伏和数字技术的加快突破,科技创新在人类认识和实现人与荒漠和谐相处、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作用更加凸显,也是全球应对荒漠化挑战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协主席、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主席万钢说。
在位于杭锦旗的库布其沙漠腹地,治沙工人正在用微创水汽法植树,只见加压水枪喷射的水流在沙地上冲出一个小洞,然后树苗被快速地插进去,10秒即可种一棵树。“这样的方法,种一棵树只需要3升水,苗木成活率超过90%。”亿利资源集团治沙工程师田旺说。
除了微创水汽法植树,在几十年的治沙实践中,库布其治沙的技术也不断得到创新——“灌乔草811”生态治沙技术、节水灌木种子治沙技术、风向数据法治沙技术、数字化和智能化治沙技术、立体光伏治沙技术等,都为库布其治沙增添了更多利器,受到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库布其治沙过程中发明创建了‘风沙树’协同、以自然改造自然的治沙技术体系,对防沙治沙、沙区环境恢复具有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说。
“科技是库布其防沙治沙的利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表示,“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让库布其从30年前的‘死亡之海’变成了新时代的沙漠绿洲家园。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库布其治沙技术至关重要。”
在蒙古国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高级官员佐丽亚加尔·塞恩布扬看来,中国在沙漠化治理和减少沙尘暴等方面是技术领先的国家之一,有着广泛的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可以成为蒙古国和全世界的很好范例。
“库布其治沙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大干苦干,但关键在于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良性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新探索了库布其模式,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治沙事业高质量发展。”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秘书长王文彪说。
治沙形成绿色产业链
在库布其沙漠中,有一片阳光谷,记者站在高处眺望,光伏板一望无际,如同一片蓝色的海洋,照进库布其沙漠里的一束束光,将变成清洁的能源,更好地助力治沙事业。
在30多年的治沙过程中,库布其治沙模式不断完善,荒漠化防治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立体生态光伏综合开发治沙便是其中的代表。从“一块板子”到“一条绿色的链子”,光伏治沙产业形成了零碳生态产业圈,甘草、肉苁蓉等种植形成了中蒙药健康产业链,沙漠生态旅游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
2022年9月,亿利氢田时代500台套碱性电解槽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库布其“沙风光氢储化农”一体化立体生态光伏治沙产业模式的建成,也成为“上游绿电,中游绿氢,下游绿氨、绿肥、绿色食品”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将以低成本优势为风光治沙模式赋能。
荒漠化防治是全球瞩目的重大课题。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有3600万平方公里,而且仍在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遏制荒漠化的进一步蔓延。
库布其治沙是中国努力的缩影,中国不仅自己坚持治理荒漠,也将经验与技术与外国分享,让库布其治沙经验的“光”照向更多的地方。
在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式上,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揭牌并启动首批合作项目。
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环境与气候监测司司长马哈茂德·法塔赫拉表示,在库布其沙漠,科学和研究的产出对于应对沙漠化问题非常重要。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中国的研发工作也非常出色。我们正试图与中国展开合作,让阿拉伯国家的研究机构与中国的研究人员交流经验。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不久前刚刚到访鄂尔多斯地区,她说:“我目睹了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恢复成就,这鼓舞了全球坚定抗击土地退化、荒漠化和沙漠扩张的地区的人们。”
“库布其治沙表明我们可以逆转土地退化,同时还可以带来创造财富、创造绿色的机会,还可以带来其他的社会经济效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副执行秘书安德丽娅·梅萨·穆里罗说。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