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桂林市以“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五年来,桂林市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科技支撑,以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景观、环境、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并取得实效。
在漓江之畔冠岩景区一座石山的“山地岩生多彩植物景观配置示范”项目点,岩壁上多种植物点缀其间,与山体融为一体。然而,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莹说,峭壁上的植物都是人工栽种上去的,这些植物本身就是生长在附近的“乡土植物”。“为什么一直强调用乡土植物?一个是有我们桂林当地特色,还有就是容易管护,病虫害少,达到粗放管理、生物多样性不受外来植物侵害的目的。”黄莹介绍说。
黄莹介绍,岩壁上的植物为“乡土植物”(董杰 摄)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中的“多彩景观植被营造”专题研究实施以来,乌桕、绣球花、金花茶等多种植物为漓江沿岸的桂林特色景观营造增添了一抹亮色。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郑文俊表示,作为高校,将尽可能把专业技术和漓江可持续发展、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打造无缝衔接起来,服务桂林生态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桂林市将科学“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作为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务实行动。广大科研人员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水生态保护、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
受制于岩溶水文地质和构造条件,桂林市临桂区会仙湿地水量和水质曾面临严峻问题。为此,专题组通过实施八仙湖蓄水工程和睦洞湖地表蓄水工程,有效调控了水资源,让会仙湿地再现勃勃生机。
专家在实施“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桂林市科学技术局供图)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水资源室副主任黄奇波介绍,原来八仙湖到了10月份基本上都会见底,其枯水期原来是三个月,现在变成了一个月。睦洞湖的水在枯水期也保持得很好,水更多,流得更慢,保持得更久了。
2018年以来,桂林市先后争取了科技部、自治区科技厅支持自然基金、重点研发等项目152项。以科技项目为牵引,开展水、气、土和绿色产业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与示范。经过五年探索与实践,一大批国家、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取得可喜进展。
桂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方明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聚焦岩溶地质、喀斯特植物、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领域。聚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技术问题,力争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保护模式,以科技力量赋能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