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十四五”以来治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2.11万条

已治理侵蚀沟保存率为85.9%,总体保存良好

2023-08-29 12:11:27    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8月28日电  (王浩、赵欣玥)近期,水利部组织松辽水利委员会以2020年为本底,完成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调查工作,为进一步推进侵蚀沟治理、加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十四五”以来累计治理侵蚀沟2.11万条,保护耕地664.65万亩。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已治理侵蚀沟保存率为85.9%,总体保存良好,能持续发挥水土保持作用,有效缓解对耕地的蚕食和切割。

本次调查范围为东北黑土区108.75万平方公里,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份246个县,以2020年2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辅以亚米级高精度遥感影像,采用遥感解译、野外验证、典型区实测等方法,全面调查沟道长度50米及以上、沟系汇水面积不大于50平方公里的侵蚀沟。

调查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总数量为66.67万条,其中主沟39.36万条,支沟27.31万条。沟道总长度23.24万公里,沟道总面积4029.57平方公里,沟壑密度为0.2公里/平方公里。东北黑土区侵蚀沟中有近九成属于发展型侵蚀沟,达58.96万条,经过治理或沟道植被条件较好的稳定型侵蚀沟为7.71万条。

分省份看,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份侵蚀沟数量分别为26.20万条、5.46万条、14.26万条、20.75万条,分别占侵蚀沟总数量的39.30%、8.19%、21.39%、31.12%。分区看,东北黑土区共涉及9个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近九成的侵蚀沟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长白山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4个三级区。此外,耕地面积虽仅占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的三成但集中了近3/4的侵蚀沟,达49.48万条,平均每平方公里耕地上约有侵蚀沟1.45条。

据悉,侵蚀沟的形成发展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东北黑土区雨热同季、降水集中,黑土土壤疏松、抗蚀能力弱,在降雨形成径流冲刷地表作用下容易形成侵蚀沟。同时,东北黑土区耕地垦殖率高,地形坡缓坡长,顺坡、斜坡耕作是主要耕作方式,由于缺乏配套的排水、截水等径流调控设施,坡耕地汇水面大、汇流历时短、水流量大、冲刷力强,进一步加剧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发育扩张。

下一步,水利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以耕地上的中小发展型侵蚀沟为治理重点,加大中央和地方资金投入,对于长度大于100米的耕地发展型侵蚀沟依托专项工程实施治理;长度小于100米的耕地发展型侵蚀沟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土耕作开展治理,同时大力推广柔性治沟技术,遏制沟头前进和沟岸扩张,增强沟道保土能力。以完善沟道排水体系为核心,分类施策、系统治理,编制松辽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制定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进一步明确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思路、重点、目标任务与技术路线,针对侵蚀沟形成的动因和机理,构建科学的耕地排水体系,实施沟头沟坡沟底加固防护,科学配置工程、生物措施,防止侵蚀沟变宽变深变长。落实各方责任,形成侵蚀沟治理合力,依法落实地方各级政府保护黑土地的主体责任,构建中央地方紧密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建立用养结合、保护效果导向的激励政策,转变不合理开垦利用方式,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绿色能源送万家
下一篇:广西桂林:科技创新赋能“保护漓江 保护桂林山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