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保护修复栖息地,推动公众参与

云南保护灵长类动物成效初显

本报记者 杨文明    2023-06-16 18:04:27    人民日报

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翻番,无量山景东片区内的西黑冠长臂猿,由2010年的5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600多只……云南保护猴猿成效初显。

中国是世界上灵长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包含的29种灵长类动物,超过一半在云南有分布。随着森林得到越来越严格的保护,栖息环境改善,云南等地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回忆起9年前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县片马辖区的野外调查经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陈奕欣很感慨:“经常几个月甚至大半年都看不到怒江金丝猴。”当时怒江金丝猴发现时间不长,对怒江金丝猴的野外研究刚起步,猴群具体分布位置的信息几乎是空白。

“怒江金丝猴猴群呈稳定上升趋势,我自己的研究也更深入了。”现在攻读博士的陈奕欣谈起怒江金丝猴时,多了几分欣慰。

统计数据显示,片马地区的怒江金丝猴种群,从最初的100只左右增加到至少149只,国内已知的两个怒江金丝猴猴群规模估计约有250只。“近4年观测到的怒江金丝猴,几乎都有婴猴或小猴,种群结构明显比以往稳定。”陈奕欣说。

片马怒江金丝猴种群数量的增长,是我国灵长类动物保护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调查显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物种滇金丝猴从最初的1400多只,增加到了如今的3800多只;猕猴遍布云南省所有州市。

“不只是云南,海南长臂猿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10只,增长到现在的37只,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表示,保护灵长类动物的关键,在于保护、修复栖息地。

加大力度保护动物栖息地

记者到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赧亢管护站时,天行长臂猿正在附近活动。

护猿10余载,管护站护林员杨有山对这片长臂猿栖息地轻车熟路。“多的时候,一个月有20天跟着长臂猿漫山遍野地跑。”

杨有山口中的长臂猿是一家子:雄猿“背头”、雌猿“阿珍”,以及陆续出生的小猿。赧亢管护站站长赵世杰告诉记者,天行长臂猿正常3到4年产一胎,阿珍已经七八年未育,很可能已经丧失了繁殖能力。

杨有山说,受栖息地碎片化影响,对于种群规模小、家庭结构单一的长臂猿来说,一旦损失1只成年长臂猿,可能整个小种群就会消亡。

天行长臂猿极小种群面临生存繁衍的挑战。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北两个片区的滇金丝猴同样因为森林不相连,无法实现种群基因交流。

“我为猴子建廊道。”保护区北片区巡护员赵定宝当起了生态廊道建设者,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用冷杉、华山松等给滇金丝猴建设生态廊道。高寒地区,从树到林,需要很长时间。赵定宝现在种下的树,并不能立马让南北片区的滇金丝猴种群联通起来。

在蒋学龙看来,“保护、修复灵长类的栖息地,受益的并不只是灵长类。不能急功近利,从现在就要付出努力,久久为功。”

“对相隔距离较远的极小种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保护,否则它们可能会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中国灵长类学会名誉理事长龙勇诚表示,不少地区森林呈现碎片化现象,要保护高度依赖森林的灵长类,离不开必要的人工干预。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工干预的尝试已经开始。“我们优先选择救助数量较多的蜂猴和野外濒危程度高的长臂猿,进行人工繁育尝试。”德宏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任卢靖希望,能够将人工救助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集中管护,研究人工繁育技术,逐渐建立、壮大人工种群,为今后的野外回归创造条件。

去年,丽江市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开办了以“滇金丝猴保护”为主题的青少年研学营。“人不应是生态环境的干扰因素,人与生态系统应该是协同发展、和谐共生的关系。”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理事长张芳说。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植树造林有什么科学门道?(把自然讲给你听)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