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浙江苍南构建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2023-06-08 18:30:44    中国绿色时报

玉苍山景区 浙江省林业局供图

 

到玉苍山,呼吸山林间的自然气息;到碗窑,倾听600多年的古村故事……这里是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的温州市苍南县,粉墙黛瓦民居点缀山间,郁郁葱葱草木绿满群山。

苍南县是浙江省首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试点县(市、区)。近年来,苍南县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兼具苍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截至目前,苍南县有自然保护地4个,其中国家级自然公园2个、省级自然公园2个,总面积1.8万余公顷,占全县县域面积16.91%,有效保护了全县重要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以及自然遗迹。

整合优化,构建自然保护新体系

苍南依山傍水,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功能多样,但也存在范围重叠交叉、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

苍南抢抓机遇、先行先试,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对保护地基础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并据此制定保护地规划和评估方案,确定生态保护工作重点,形成了《苍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

今年以来,苍南以预案成果为“底图”,充分衔接“三区三线”划定和2022年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工作成果,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兼顾地方发展,按照“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 一块牌子”要求,形成了《苍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建立起以自然生态保护为重点、具有苍南特色的全方位保护体系。

整合优化前,苍南保护地为4类5处,占地总面积1.7万余公顷,通过分类分级、整合归并、撤销新增等方式,共调入生态空间1172.78公顷,调出矛盾冲突空间182.99公顷;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为4类4处,包括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矾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七星列岛省级海洋公园,总面积为1.8万余公顷,总保护面积增加764.87公顷。

通过整合优化,苍南自然保护地范围涵盖全县所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所有重要物种栖息地,生态保护价值和效益明显提高,比例结构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规划引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总体规划是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为了加强科学规划,苍南以“严格保护、 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为原则,进一步对全县自然保护地的时空发展进行了科学布局。

2021年以来,苍南以国家规范为依据,历经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座谈讨论和报告编制等阶段,并多次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先后编制完成《滨海-玉苍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1—2035年)》《浙江苍南矾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21—2035年)》《浙江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2021—2030年)》,获浙江省林业局批复,为苍南自然保护地的资源保护、建设利用、游览安全、执法监察等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规划依据,也为未来10—15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苍南加快推进陆域内3个自然保护地的勘界定标工作,目前已完成资料收集、分析、预处理,预设了边界点和定标点,形成了勘界定标内业工作底图,外业测量工作也在稳步推进。

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浙江各类自然保护地内分布着大量的城镇、村庄,如何协调好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工作与民生、发展需求至关重要。苍南县桥墩镇碗窑古村则为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碗窑古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是滨海-玉苍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作为浙江省首批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碗窑古村在保护传统文化村落、延续千年古镇文脉的同时,着力做深文旅融合文章,实现旅游体验和相关配套的全面升级。

以大玉苍山旅游集散中心、鹅峰书院等项目为核心的旅游综合体,将住宿、购物、夜游等功能融为一体,构建“沉浸式”游玩体系。集红色民宿群、红军纪念馆、红军食堂等于一体的浙南闽北红色体验实践基地,成为红色传承的“大教室”。独具匠心的横阳支江月光经济带沿江铺陈开来,溪山画廊二期月光经济工程等项目持续扮靓城镇夜景,成为拉动客流和夜经济的强劲“助燃剂”。今年1—4月,碗窑古村共接待游客4.4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00万元。

目前,苍南县涉及自然保护地的项目如炎亭水产养殖基地、渔寮海洋研学教育基地、海口旅游度假村等重大建设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通过与镇区、村居之间的融合,正以其独特生态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描绘出一幅幅“共富”新图景。(张科 黄卫斌 李其)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绿色公路 美丽风光
下一篇:七十年, 种出片片“希望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