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在孩子心中种下爱护自然的种子

罗雪蕾    2023-03-27 11:15:18    人民日报

家长应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中种下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种子,带领孩子感受自然,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

 

不久前,几则关于“熊孩子”面对动物行为失当的新闻报道集中出现。前有江苏无锡一男童在动物园追打孔雀,后有云南昆明一对父母带着孩子试图强行将海鸥塞入瓶中带走。新闻中的两个孩子对动物表现出好奇,却在行为上实施着伤害,着实让人痛心。

孩子的行为是所学知识、所受教育以及环境熏陶的综合映射。在这个数字时代,孩子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渠道日益多元。书本、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早已超越现实生活中的接触,成为大部分孩子认识自然世界的最主要通路。但媒体技术非但无法取代现实世界的接触,而且“虚拟在场”的状态还可能带来儿童认知上的偏差。通俗来讲,就是我们通过媒体的传播,认识孔雀、海鸥的样貌和习性,却无法隔着电子设备的屏幕对这些可爱的生物产生更多的共情,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它们的时候,误以为它们也和虚拟世界中的数字形象一样,可以肆意触摸、踩踏甚至蹂躏。

从积极角度去看,媒介技术很好地突破了孩子认知自然世界的时空限制,无论是远古时代的恐龙,还是千里之外的热带雨林,不管是生禽猛兽,还是奇花异草,孩子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看到、听到甚至感受到,从而拥有更多相关见识,更早地建立自己对自然的态度。

为了在孩子心中种下爱护自然的种子,必须更重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万物皆有屏”的当下,如何注重对“人”的教育,引导孩子们回归真实生活,向善向美,这是现代生活与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究其本质,是需要正视自然、科技与人性的交融与共生。

正如科技已经浸润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正确感知生命、认识生活、了解自然,建立保护生态的意识,需要日常点点滴滴的熏陶,而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和课件之中。

前文提到的两则报道,还有一个令人愤怒、耐人寻味之处,就是家长并没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劝阻,甚至还参与其中。由此更可以看到,家长在孩子理解世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育本身就从来离不开家庭。教育是家庭与学校的协作。家长不一定在微观的知识、具体的技能层面对孩子进行太多指导,但始终要明白自己才是孩子教育的起点,用观念和行为影响孩子。具体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家长应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心中种下尊重生命、爱护自然的种子,带领孩子感受自然,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在被电子信息包围的现代生活中,家长们不妨也尝试着和孩子一起,从虚拟世界的刺激和精彩中走出来,脚踏实地地在这片坚实美丽的土地上走一走,闻一闻植物的气息,听一听动物的歌唱,和孩子一起认识这个世界的美丽、呵护这个世界的美丽。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南壶瓶山保护区救助濒危鸟类黄腿渔鸮
下一篇:四川启动第八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评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