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沙柳扎根库布其

漠 耕    2023-03-17 15:03:21    人民日报海外版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银肯塔拉生态旅游区地处库布其沙漠。图为工人在种植沙柳树苗,为沙漠增添绿色。

新华社记者 王泽聪摄

 

沙柳是一种抗风沙、耐干旱的树种,在内蒙古沙漠地区广泛种植。沙柳的生命周期只有3年,须每3年割掉茎秆,否则就会枯死。平茬复壮是科学培育和管理沙柳的主要方式。沙柳平茬后,新鲜的单株从原根系中萌蘖,滋长范围会比平茬前增加8倍,防风固沙能力提高10倍。沙柳枝条肆意生长,远远看去如一支跳跃的火炬,有一股子青春的力在摇曳释放。它不怕沙压,不怕日晒,具有“旱不死、啃不死、砍不死、埋不死、淹不死”的神奇生命力。热爱沙柳的诗人们都赞誉它是“生命的火炬”。

在库布其的治沙历程中,沙柳的治沙功能是被牧民们逐步发掘出来的。从在沙漠中原生态自然生长,到被人工栽种,再到被加工成板材、枝叶开发成禽畜饲料等,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人们对沙柳的认识与利用经历了漫长的征途。

曾几何时,库布其沙漠生态恶化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存和生产。沙漠无路,煤炭拉不进去,深居沙海的牧民只能砍伐沙丘上已经稀少的沙蒿、沙柳、红柳、柠条,用来烧火取暖,挖掘沙地里的甘草换钱,任由牛羊骆驼啃食沙漠里少得可怜的植物。结果导致沙漠植被越来越少,风沙肆虐,漫天黄沙掩埋了房屋,侵袭了田地,毁坏了环境。那些年,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灌注1.6亿吨泥沙。

路不通,成为库布其人治沙征途中最大的障碍,修建一条纵贯沙漠的公路,成为库布其人最大的梦想。1997年,库布其人集政府、企业和群众之力,进行了一场穿沙公路修筑大会战。这条被命名为“锡乌公路”的沙漠公路,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全长115千米,纵贯沙漠50多千米,于1999年10月8日全线竣工。辟沙成途,点亮了库布其人治沙梦的希望之光。

路通了,治沙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入沙漠,沙漠里的生态一点点好起来。起初,人们只认识到沙柳的防风固沙和易于成活的特性,所以投巨资在沙丘上种植沙柳。可是这样的投入只是发挥了沙柳的生态效益。后来,当地人发现沙柳可以用于制板材、当饲料、造纸、制药和生物发电,逐渐形成了庞大的沙柳产业,再用沙柳产生的效益反哺治沙。

无边的沙柳在库布其成行阵列,如一排排沙漠卫士,编织着库布其人治沙梦的绿色赞歌。在治沙的征途上,这一库布其人心中的明星树种,与100多种沙生植物一道组成了沙漠植物生态群落,共同守护着库布其的绿色奇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山林披绿 林下生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