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近日,引江济淮主体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试通航。作为我国目前在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自2016年底开工建设以来,攻克多项施工技术难题,不仅将让皖北和豫东人民喝上长江水,还将确保淮河干流不再断流,助推淮河和巢湖等国家重点治理的河湖水质改善和生态复苏。
2022年12月30日,随着巢湖派河口船闸徐徐打开并驶入首艘船舶,我国目前在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引江济淮主体工程正式实现试通水试通航,意味着长江和淮河实现了历史性的交汇。
作为国务院确立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江济淮工程集供水、航运、生态、防洪等综合效益于一身,将让皖北和豫东人民喝上长江水,改变当地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改善巢湖和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对支撑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规划,让皖北和豫东人民喝上长江水
作为传统农耕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安徽沿淮、淮北地区旱涝灾害频仍。2020年发生的洪涝灾害,使得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在历史上第十六次开闸泄洪。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在淮河流域“大旱甚于大涝”。淮河流域旱灾不仅面积大,而且持续时间更长,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人畜饮水安全。加之淮河流域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人口密集,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在皖北地区形成了2000余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
如何破解淮河流域干旱缺水的难题?建一条江淮运河连通长江与淮河,引长江水来解淮河渴。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引江济淮的设想就开始萌发。但囿于历史条件,这一设想未能付诸实施。直至2006年,安徽省先期启动引江济巢工程,以强化巢湖水环境治理。2009年底,由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牵头编制的《引江济淮工程规划》正式出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引江济淮工程迎来全面提速:2014年5月,引江济淮工程被国务院纳入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引江济淮工程项目建议书;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引江济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巢湖派河口打下第一桩,引江济淮工程正式动工。
地质条件复杂,攻克多项施工技术难题
引江济淮工程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段。其中,引江济巢和江水北送因原先就有河道,所以相对容易,江淮沟通则因要穿越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江淮分水岭,施工难度较大。为此,施工人员相继攻克多项施工技术难题,确保了工程的建设进度。
“河上有河,船上行船”,这是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的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钢渡槽处的奇迹。这座钢渡槽高出下方的引江济淮水渠30多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的钢结构渡槽,形成航运、调水双立交的格局。“由于桥梁桁架整体结构刚度大、杆件空间位置复杂,我们首次采用不锈钢复合波折钢腹板,攻克了不同钢材焊接后同步应对热胀冷缩的技术难题。”中铁四局钢结构建筑公司引江济淮钢渡槽项目总工程师张建金说。
江淮分水岭下切46.4米、口宽357米,是国内挖深最大、等级最高的人工内河航道;亚洲最大的混流泵站蜀山泵站,总流量340立方米每秒,抬高长江来水12.7米;沪蓉高铁与引江济淮交叉段改建4.5公里,是国内首例高速铁路双线同时拨接的改建工程;攻克膨胀土难题,填补我国高含水量膨胀土地区研究空白……
按照“一级切岭、双线引江、三湖调蓄、四路北上、八大枢纽”的总体布局,引江济淮工程自安徽枞阳和凤凰颈两个引江枢纽引水,共同构成300立方米每秒的引江规模。此后通过菜子湖、巢湖和瓦埠湖的提调蓄灌,注入淮河,再分四路润泽皖北、豫东地区。
挥汗如雨,车轮滚动……60多年前,安徽人民修建淠史杭工程时的场景,在引江济淮工程的施工现场再现。据介绍,在施工高峰期,参建单位241家,现场施工人员1.98万人,施工机械(车辆)8000多台(套)。历经6年奋战,引江济淮主体工程终于在2022年岁末实现试通水试通航。
江淮畅通,助推巢湖淮河水质改善、生态复苏
2022年汛期,合肥地区降雨量较往年同期降低六成以上,且持续高温导致干旱。关键时刻,正是长江水解了巢湖渴。据统计,2022年凤凰颈引江枢纽累计为合肥市提引长江水8亿立方米左右,确保巢湖水位始终维持在8.5米以上且未出现蓝藻泛滥,环巢湖地区农业灌溉、城乡供水、内河航运基本未受影响。
“引江济淮工程通水后,年均可向巢湖补水5亿立方米以上,有助于促进湖区水体流动和修复巢湖生态。”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公司建设管理部部长沈登乐说。长江水入淮后,可确保淮河干流不再断流,为压采淮北地下水提供重要的水源置换条件,从而助推巢湖和淮河等国家重点治理的河湖水质改善和生态复苏。
“现在我们喝上了长江水,用着省心、喝着放心。”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柳湖社区居民王龙林感慨。作为引江济淮工程的一部分,2020年上半年先行建成的引淮入亳工程,让亳州人民提前喝上引调水,如今已累计供水超9000万立方米,每日供水量占亳州主城区用水总量的八成以上,超采区深层地下水水位明显上升。
引江济淮工程惠及皖豫两省15个市55个县(市、区)7.0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5100余万,改善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随着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同时启动,到2035年可增加引江水量13.71亿立方米,使引江济淮工程多年平均引江水量达到33.03亿立方米。预计到2040年,引江济淮年均引江水量将达43亿立方米,相当于输送两个巢湖的水量到江淮之间和皖北、豫东地区。
江淮运河通航后,在安徽境内形成“工”字形水运网。北接沙颍河航道、南连芜申运河的江淮运河,已成为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打通长三角与中原地区水运通道。据测算,到2030年江淮运河水运量将达2亿吨,年均节约物流成本60多亿元。